作者: 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這些年,“無條件的愛”這個概念很流行。
它和“有條件的愛”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出于“他做了什么”,還是因為“孩子本身”。
有條件的愛,通常表現為: 孩子只有達到了家長的期望或要求,家長才會流露出愛意。
而無條件的愛,則與孩子的外在表現無關,無論他們優秀、乖巧與否,家長都會一如既往地表達愛。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從小得到的愛,越是附帶著各種條件,自我價值感就越低,因為他感受到真實的自己是不被接納的,只能努力滿足父母的期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只有當孩子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時,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
無條件的愛,就是這樣一種“隨時可以回家”的愛,不是指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溺愛,而是一種托底的力量:
無論你是什么樣子,發生什么事情,我都會愛你、接納你,尊重你的感受和需求,愿意陪你一起解決問題。
從小感受到這樣的愛, 會給 孩子 充足的安全感,可以安心做自己,充分嘗試和探索; 又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盔甲,給予他勇敢面對一切的底氣。
或許我們很難做到完全“無條件”地愛孩子,但至少可以通過努力去接近這個目標。
最簡單的做法, 可以從常說下面這4句話 開始——
1
“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
家長們都覺得自己很愛孩子,卻經常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認為孩子小,他的感受并不重要:
孩子哭鬧時,“我數到三,你再哭我就不客氣了。”
孩子養的花枯萎了,很傷心,“這點小事有什么的,再買一盆不就是了。”
家長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人,孩子很生氣,“你怎么這么小氣?要懂得分享。”
事實上,孩子最能感受到愛和溫暖的時刻,恰恰是父母重視、理解他情緒和感受的時刻。
當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被接納時,孩子就能確認自己的存在,由此產生安全感、價值感。
情緒從來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可以帶領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
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表現出什么情緒,家長首先要能穩住自己的情緒,認真地告訴他:
“你的感受很重要。”
能夠跟著孩子一起開心、快樂,也允許他生氣、難過、委屈、失望。
這意味著家長看見了眼前的孩子,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
孩子從家長的反應中確認了自己的重要性,能夠更快的平靜下來。
再進一步,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我很理解,養的花死了,你很難過,還有點自責,是嗎?”
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被準確表達了出來,獲得共鳴,就會產生溫暖和被愛的感覺,親子之間建立起情感鏈接,孩子會更加信任父母。
即便不能滿足孩子,或是孩子做出錯誤行為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很重要,我理解。”
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家長可以說:
“我不給你買玩具,你感到很生氣、很傷心,對嗎?我很理解。”
孩子搭積木半天搭不好,氣得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家長可以說:
“我理解,你拼了好久都沒拼好,心里很著急。”
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我尊重你因為沒被滿足而生氣、傷心,這時候我愿意一直陪著你,不會責怪你不該有情緒,不該有需求。
這就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再告訴孩子不能滿足他的真實原因,教給他正確的做法。
“但是我覺得這個玩具有點貴,而且家里有個差不多的,所以這次不想買。”
“可是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哦,下次你生氣、想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深呼吸一下,或者跑到自己房間安靜一會,捶捶枕頭······”
先接納和理解情緒,再去規范行為,正確引導孩子。這樣的教育,既會讓孩子感受到愛,又能學會規矩。
2
“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項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提醒著家長除了外在表現,更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世界。
其中,來自學業上的壓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教育,是破壞孩子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很多時候,讓孩子感到絕望的不是失敗和挫折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
家長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對其寄予厚望,不惜傾其所有把他打造成自己想象中那個“完美的孩子”。
當孩子遭遇大大小小的失利時,家長的反應是失望、嫌棄、否定,把當下的表現和未來的前途、人生等綁在一起,給孩子很大壓力。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會用外在表現來衡量自己的價值,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
于是,他們內心 非常恐懼失敗和挫折 ,心理承受能力差。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中學生懼怕的其實不是失敗本身,他們有著足夠的心理韌性,來克服失敗對他們的影響。 他們最害怕的是失敗所引發的社會隔離,害怕父母不喜歡他了,害怕老師看不上他了,害怕同學們疏遠他了。 本質上,孩子們害怕的并不是學業失敗本身,而是學業失敗所帶來的人生的存在感、價值感和意義感的喪失。 只要父母和老師不把學業失敗和對他們人格的尊重,對他們的信任,對他們的希望綁在一起,他們就能非常從容地應對失敗,并且把失敗作為一種學習的素材,從失敗中獲得更加積極的成長的能量。”
孩子沒考好、成績退步、遭遇挫敗時,他們內心已經很不好受了,自信心“搖搖欲墜”。
越是這些時刻,越需要家長的接納和愛,會給孩子內心注入巨大的能量,讓他能夠鼓起勇氣重新振作起來。
告訴孩子:
“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好。”
就是讓他明白:外在表現并不能代表你的價值,原本的你就很好,就值得被愛。
在孩子失敗、受挫的時候,家長多給予他關心、理解和幫助,代替指責、辱罵,孩子才會一直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期待,內心越來越強大。
3
“沒關系”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視頻,很受感動:
媽媽每次不小心把水灑了,爸爸都輕言細語地說沒關系,先關心媽媽有沒有事,然后淡定地解決問題,全程沒有發脾氣、責怪埋怨。
這一切被孩子看在眼里,也學會了同樣的處理方式,整個家庭氛圍是溫馨、松弛的,在這樣的家庭關系中,每個人都會得到滋養。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太能忍受孩子犯錯,即便是筷子掉地上這種小事,他們也會發火,指責孩子沒用、笨······
殊不知,家長對待孩子犯錯時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在關于家庭松弛感的討論中,有網友留言:
“在我的家庭里,容錯率是很低的,犯一點錯都會被責罰,在家里也難以放松,只能小心翼翼地待著。”
“小時候菜掉到地上也要被媽媽狠狠地罵一頓,導致長大后犯一丁點錯誤都會緊張的想要嘔吐,即便并沒有人怪我。”
家長需要認識到:犯錯是孩子成長必經的歷程 ,他們正是通過犯錯來學習,積累經驗。
如果家長每次都小題大做,過分苛責孩子,會導致孩子為了避免犯錯而減少探索行為,畏手畏腳。
還會在犯錯后為了避免責罰而學會撒謊、甚至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孩子往往是敏感緊張的,不能舒展地做真實的自己,活得小心翼翼,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人物》曾經發起一個征集:有沒有一個時刻讓你意識到,原來,這樣也沒關系?
一位網友分享:
年夜飯,奶奶剛燉好的排骨,讓我從院子里端到餐桌,結果一進門就被門簾絆了一下,手上的一盤排骨,全躺地上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笑,沒有責備,沒有驚叫,就像我只是干了件逗他們開心的事。奶奶把排骨收拾起來放鍋里又煮了一下,不干不凈,吃了沒病。 任何事都沒什么大不了的,有問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就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開心的事兒。
不管哪種關系,應該是讓人放松,被治愈的,而不是讓人緊張的,親子關系更是如此。
當孩子犯錯了,家長保持情緒穩定,告訴他“沒關系”,然后再用正面的語言引導他認識錯誤,學會解決問題。
這才是處理孩子犯錯的重點,而不是單純的指責,發泄情緒。
家長對孩子犯錯多一些包容,控制好情緒,孩子內心安全感充足,會更加勇敢地去探索、試錯,發展各項能力。
這份被接納、被愛的底氣,讓他將來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敢于向家庭求助。
4
“我很愿意聽你說說”
心理學專家叢非叢曾說: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這很重要。你只有真正去了解他,理解他,成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正關心到他的成長。
成為他的朋友,不僅是要陪他玩,哄他開心,更要走入他的內心,聽他的心聲,站在他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替他著想,完成共情。”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做不到認真、耐心地聽孩子說說話。 常常 用 一種居高 臨下的態度看待孩子,不把他的話當回事,隨意評判、懷疑孩子。
比如放學路上,孩子沮喪地跟媽媽說:“唉,今天老師批評我了。”
媽媽:“肯定是你不認真聽講。”
其實孩子是被老師冤枉了,正想跟媽媽說說心里的委屈,然而媽媽無端的揣測,讓孩子更受傷了。
哥哥和弟弟一起玩,想給弟弟倒水喝,不小心把杯子摔了,水灑了一地。
媽媽趕過來,立馬就開始責怪哥哥:“成天就知道闖禍!”
還沒了解實情,第一反應就是批評、指責。
再比 如,孩子最近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很挫敗,抱怨了一句:“唉,上學真累。”
家長聽了,馬上激動起來,開始向孩子輸出大道理。
不懂傾聽的家長,很容易誤解孩子, 破壞他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不認可, 時間久了, 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溝通,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愛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成人思維和偏見,俯身進入孩子的世界。
不管發生什么,孩子說了什么,都不要帶著偏見,去隨意揣測他、懷疑他、指責他,多信任孩子,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先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問問孩子:
“發生什么事了?我很愿意聽你說說。”
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和空間,了解清楚事情的全貌后,再去引導孩子。
被傾聽的孩子,會因為這份尊重而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愛,能夠確認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總結起來,無條件的愛落到實處,無非就是幾個關鍵詞:尊重、接納、理解、信任。
家長圍繞著這幾個關鍵詞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方式,相信孩子會更好地感受到你的愛。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于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