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健康起點,希望未來”。西安市西安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中級心理治療師田琳表示,當大家將目光聚焦于健康,兒童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視。根據2021年我國對6-16歲在校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的調查,焦慮障礙的總體患病率為4.7%。近幾年兒童青少年患者數量逐年增加,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門診更是一號難求。
焦慮也會“軀體化”
田琳稱,兒童焦慮很少以直白的方式展現,更多時候,它隱藏在日常細節中,化作各種偽裝。身體上,孩子可能反復腹痛、頭痛,或是不明原因地顫抖、尿床,但在醫學檢查中卻找不到生理依據,這些其實是焦慮發出的警報。
行為上,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突然拒絕上學、總要家長陪睡,對集體活動失去興趣,這不是所謂的“叛逆”,而是他們心理系統啟動的保護機制。思維層面,孩子會陷入災難化想象,比如擔心考試不及格、災難降臨等,安全感被一點點吞噬。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焦慮來源也有所不同,7歲前多與分離相關,青春期則更多受社交和學業壓力的影響。
家長需要掌握“正確方式”
田琳表示,面對孩子的焦慮,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但很多家長容易走入誤區,要么強行說教,要么過度保護。其實,我們需要更智慧的陪伴方式。比如:
建立“安全島”對話:每天抽出15分鐘專屬親子時間,遠離電子設備,用溫和、開放的問題開啟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制作“情緒急救箱”:準備一個裝滿“魔法道具”的盒子,里面有壓力球提供觸覺安撫,聽診器讓孩子把焦慮“聽”出來,彩虹石記錄每次克服焦慮的勝利時刻,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具象化地應對焦慮,降低焦慮發作頻率。
家長們還需警惕一些“善意”的誤區
“等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這種想法并不可??!田琳強調,有關追蹤研究表明,很多未經干預的兒童焦慮會一直延續至成年。而且,執著于“完全消除焦慮”也是不對的,焦慮無法被完全消除,應培養孩子駕馭焦慮的能力,就像教孩子游泳,不是消除水,而是讓他們學會在水中自在前行。
尋求專業支持
田琳提醒,當孩子出現軀體癥狀(如嘔吐、暈厥等)持續1個月以上,社會功能明顯受到影響(例如拒絕上學/社交等),或伴隨自傷行為或攻擊行為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的精神心理機構就診。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兒童期是大腦可塑性黃金期,此時接受科學系統的心理治療和干預,對降低兒童焦慮發生率有著顯著效果。
此外,孩子出現焦慮情緒時,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緩解。適當運動,選擇喜歡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打籃球等,能讓大腦放松;進行放松訓練,找安靜地方,以放松姿勢坐立,排除雜念,下達松弛命令;深呼吸法,閉上眼睛,用鼻子慢慢吸氣和嘴巴呼氣,反復做3 - 5次;找朋友、同學談心傾訴,或參加文體活動,適當宣泄焦慮情緒;保證充足睡眠,有效消除疲勞,緩解焦慮;合理飲食,多吃核桃、魚等食物,營養大腦。
田琳呼吁,在這個世界衛生日,讓我們更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兒童焦慮就像一場心靈的“倒春寒”,但只要我們用心陪伴、科學引導,就能幫助孩子穿越陰霾。當孩子說出“我好害怕”,請蹲下來握住他們的手,給予溫暖與支持。就像和孩子一起種下的向日葵,終會沖破泥土,迎接陽光。相信生命自有破土而出的力量,在我們的幫助下,孩子們一定能戰勝焦慮,健康快樂地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