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疆切糕”的江湖傳說已成往事,烏魯木齊干果店卻用9800元賣游客一些干果和胎菊,成功刷新了旅游刺客的宰客天花板。游客以為自己買的是普通的干果,結賬時卻發現口袋里裝的是“鑲金的干果”。
店家理直氣壯的原因不過是:“明碼標價!”這四個字我們都認識,但怎么明碼在哪兒就由店家說了算。就像景區飯店說“野生魚500元”,切糕攤主大喊“八塊錢”。我們看見“8元”就自動腦補成“8元一斤”,殊不知價格后面的單位是克。先讓消費者誤以為單價低,結賬時才發現消費不起。
新疆切糕是先切后稱、不退不換。烏魯木齊干果是過秤離手,不退不換。下次會不會出現看一眼就必須得買的新要求。我記得買東西可以看、可以摸甚至可以試吃,不影響二次銷售和使用為什么“選了就得買”?明碼標價本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如今卻成了宰客的“合法馬甲”。
扎心的是,網購可以七天無理由退貨,直播間還能激情退款,怎么到了實體店,錢還沒付人還未離店,就開啟了“錢貨兩清概不認賬”的局面。幸虧我不喜歡到時去玩,要不然,9800的干果也會賣我一份。
看過視頻的人應該都知道,消費者還是很克制的。當發現價格是以克為單位時,游客沒有大吵大鬧,也沒有對店家的產品和價格進行全盤否定。而只是想少花點錢買走自己撿起來的干果大概價值1000元左右,而更貴的胎菊則不想要,放棄購買。店家清晰的邏輯,讓人感覺像是有備而來。先是表明明碼標價,怪你自己不仔細看,再一個就是過了秤就得買,拿準了你跟他耗不起。
我還記得視頻中有人問店家是否可以拍視頻,店家自信表示隨便拍。不知道看到這幕你是什么感覺?
平時大家都說詩和遠方,但沒人告訴你詩里不只有美好,而遠方也不都能治愈心靈。當“明碼標價”淪為宰客密碼,當“誠信經營”變成空頭支票,當“游客至上”化作宰人暗號。烏魯木齊的干果本該是絲路甜味,別讓它變成“宰客苦果”。商家若繼續把聰明勁兒用在“算計”上,遲早會把自己算進死胡同。畢竟,一件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不是一個商家的事,而是整個行業信譽的縮影,因為我們可以自行腦補8元代表的是“8元一斤”,也可以自行腦補在當地,外地人會有采不完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