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掌“鏡”高手,用“火眼金睛”在氣管鏡下精準地“揪”出一個個病灶,讓“藏匿”的腫瘤無所遁形;他是“刀尖”上的“舞者”,一臺臺外科手術與腔鏡微創手術,是他和病魔展開一次次“生死拉扯”的舞臺;他是針尖上的繡花者,用一根消融針讓一個個肺結節銷聲匿跡,讓結節患者免受手術之苦。作為為數不多的既會微創手術又會消融的胸外科醫生,他秉承醫者仁心,把最細膩的愛留給患者,用精誠守護著患者的生命,一步一腳印攻克肺結節診療難題。他便是福建省腫瘤醫院呼吸內鏡中心副主任、胸外科主任醫師陳煒生。
01
敢為人先勇攀肺癌科研高峰
據說每一個人年幼時,心中都有一個高大的身影。
陳煒生的榜樣便是舅舅——一位在故鄉小城里頗有名望的醫生。
下班時,不看完最后一位病人絕不起身的執著;雨夜中,只要一個出診電話就奔出家門……這一幕幕,讓年幼的他明白,“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份對患者的責任,對生命的守護。”
大學填報志愿時,成績優異的他雖有諸多選擇,但仍毫不猶豫踏上了從醫這條道路。
博士畢業后,他收到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的邀請,飛往大洋彼岸,開啟為期一年的學習、交流。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他如海綿般吸收著先進的技術和前沿的理論。這一年的交流訪問,大大開拓了他的視野。特別是接觸到當時肺癌最新的知識——新的病理分類,一下改變了他對肺結節,尤其是毛玻璃樣肺結節的診療觀念。“原來很多早期肺癌并不需要進行標準的肺癌根治手術,只需要局部治療或者局限性手術就可得到有效治療。”
一扇新領域的大門隨之打開。
回國之后,他致力于該標準引入和推廣,成為了國內最早運用新病理分類的外科醫生之一,并瞄準肺癌篩查、早診早治和肺結節診療的難點和痛點,開展科研攻關,其中一個重要難點便是消融治療。
消融治療相比較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效果好等特點,是一種不開刀治療肺結節的方法,但彼時,該領域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
“一項新技術的發展很難,但再難的路總是要有人先走。只有走的人多了,才能踏破坎坷成大道。”秉承著這一信念,陳煒生帶領團隊展開攻堅。
國內同期開展肺磨玻璃結節的非手術消融治療,研發軟式微波消融針,獲得了國家專利,并成功轉化;在省內首推支氣管鏡下肺結節冷凍消融術,顯著降低患者創傷、縮短康復時間……一項項新成果的推出,不僅帶給了患者更優質的治療體驗,也填補了院內、省內相關技術空白。
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背后,是陳煒生和團隊成員們十年如一日的探索。
“目前消融還存在很多難點。我們正與香港中文大學、福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將AI技術運用在肺結節局部治療中,獲得不錯的進展,一些困擾消融技術發展的難題有望得到解決,相信技術的進步將會使更多的肺結節患者受益,避免挨一刀。”陳煒生說。
同時陳煒生團隊開設省內首家肺結節一體化診療暨消融門診。團隊醫生對每位肺結節患者進行專業評估和精準診療,根據病人結節的形狀、特點和位置等,采用以手術為主、局部治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手段,為病人提供一個最合適的肺結節治療方案。該手術的手術,該隨訪的隨訪,可以消融的進行消融,給病人最好的治療選擇,而不是一切了之,過度治療。
篩查是肺癌研究的另外一個熱點,當時我省在這一領域處于空白。陳煒生緊緊瞄準這個研究方向,率先在我省開展采用AI+移動醫療技術進行鄉村肺癌篩查和早診早治研究,采用車載CT開展超過15000例的鄉村肺癌篩查研究,取得了第一手科研資料,不僅解決了我省存在的城鄉肺癌早診早治率差別大這一難題,而且幫助醫院占領肺癌篩查研究高地,為我省肺癌防治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數據。2024年,他受邀參加香港亞洲肺癌大會,就“采用移動醫療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鄉村群眾的肺癌篩查”進行專題報告,論文獲得大會的最佳論文獎,引起亞洲同行的關注。
臨床學術研究是一個持續經驗積累,堅持創新探索的過程。多年來,他主譯《肺癌外科病理新進展》等外文專著,在《CHEST》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30多篇高水平SCI論文,并主持和參與國家、省部級多項重點課題,其所主導的《內鏡外科診治關鍵技術創新及其臨床應用》項目榮獲2015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肺部結節定位新方法”項目入選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02
薪火相傳詮釋醫者使命擔當
作為一名醫院科室負責人,不僅承擔著鉆研業務、治病救人的重任,也肩負著帶領團隊發展的使命。多年來,陳煒生對呼吸內鏡中心建設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
他是團隊成員眼中的質量“守門人”。“不能因為100個病人里99個沒問題,就放松警惕。”這是他反復和團隊成員強調的話。
“在制定診療方案時,主任會綜合患者病史、影像學、病理學等客觀數據,而非依賴主觀經驗或直覺。比如,面對肺部疾病的患者,他都會進行規范化診療,通過穿刺或內鏡活檢確認病理,為下一步治療提供方案,避免漏診早期肺癌,也避免無意義的手術治療。他以對自身的高要求,為我們作出了表率。”胸部腫瘤外科林義進醫生說。
術前全面評估患者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凝血功能),針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術后感染、出血)制定應急預案;建立了一個四級自控體系,進行操作醫師、護士雙人核查,不定期開展科室質控抽查……在他的帶領下,呼吸內鏡中心形成了一套嚴謹的風險防控體系。
作為一名呼吸內鏡中心的帶頭人,陳煒生還深諳人才培養對科室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搭建科內人員人才梯隊建設。在他眼中,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不僅是科室的未來,也是醫院的根基。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對于年輕醫生,他從不敝帚自珍,而是手把手,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傾囊相授,幫助年輕醫生盡快掌握相關技術,修好“內功”。“別怕苦、別怕累,多學習,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他對團隊成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林義進醫生至今記得,為找到CT消融精準的數據,那段時間,只要一有空,陳煒生總是帶著他埋在試驗室,一遍遍用兔子、豬肝、豬肺做著實驗。“感覺既辛苦又乏味。但陳主任告訴我,診斷和治療標準都是來自于臨床研究,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必須嚴謹且有數據支持。”林義進回憶。
帶領團隊成員孜孜以求攀登醫學高峰的同時,陳煒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將醫者初心和大愛情懷傳遞給身邊人。
手術臺上,陳煒生總是爭分奪秒,但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時,他卻會讓自己的“節奏”慢下來。“癌癥患者情況特殊,都希望能跟醫生多溝通,診療過程有什么不舒服也想第一時間告知醫護人員。我們醫護人員要多換位思考,給患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懷,這也是快速建立醫患之間信任感的最有效方式。”他要求中心醫護人員做好日常的耐心交流和檢查過程中的安慰陪伴,讓患者時時刻刻感受到在抗癌之路上,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在他的帶領下,呼吸內鏡室從兩三條纖維支氣管鏡,只能做一些活檢發展成為如今省內設備最齊全、規模較大和開展業務較為全面的呼吸內鏡中心,不少業務居省內領先水平。
03
不忘初心 基層“醫”線傾情為民
在腫瘤戰線奮戰多年,陳煒生見到過太多生死離別。但每每遇上確診為晚期的病人,對方眼中的那抹震驚和無助仍會深深刺痛他。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一個癌癥,早期的時候沒有任何癥狀。往往病人來到醫院就診時,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陳煒生至今記得,早些年他治療過的一名患者,平時忙于工作,多年沒有體檢。直到閨蜜硬拉她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肺部毛玻璃樣結節,最終確診為早期肺癌。萬幸的是由于發現早,治療難度小。陳煒生為她安排了消融治療,做完手術的第二天,女孩便順利出院。
這件事給了女孩不小的觸動,她想起自己鄉下的母親從未做過體檢,又長年咳嗽,便動員老人也去全面查一查。但老人認為自己身體很好,能吃能睡,不想花錢上醫院。最終,事情不了了之。
但僅過了3個月,老人突然出現呼吸困難,一到醫院發現已是晚期肺癌,入院不到一個月就過世了。
這件事讓陳煒生再次深切體會到,腫瘤診療不僅要注重中晚期的綜合治療,更關鍵是關口前移。
肺癌是最容易篩查的癌癥之一,一個簡單的CT就能發現大多數早期的肺癌。但他發現,鄉村群眾卻在腫瘤篩查和早診早治認知、防癌和體檢意識弱,存在諱疾忌醫心理,小病拖,大病扛,迫不得已才去醫院,一查不少已是晚期。一些偏遠鄉村,腫瘤篩查和早診早治的醫療服務能力不足。
如何打破城鄉就醫觀念和醫療資源的藩籬,推進防癌篩查早診早治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執著的他開始多方奔走。
在陳煒生的努力下,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助力鄉村振興,萬人防癌篩查八閩行”活動在福建拉開了大幕。
2022年起,陳煒生乘坐印有“車載移動式CT檢查車”字樣的醫療車翻山越嶺,走村入戶,采用移動醫療+人工智能的方式,將肺癌篩查送到群眾“家門口”。
工作十多個小時,體檢上百人次……是義診團隊每天的工作強度。雖然,每次義診后他都是一身疲憊,但內心卻是自豪而充實。
“陳煒生主任醫師不僅始終堅守在義診第一線,還將科研成果收獲的30萬元獎金,也無償投入到這個活動中。他無私的付出令人敬佩,為我們樹立起了‘展仁德風范、護百姓健康’的身邊榜樣。”林義進醫生說。
兩年多的時間里,陳煒生的足跡遍布福建15個縣,50多個村莊,為超過15000名群眾上門免費進行胸部CT體檢,發現了將近200名早期肺癌患者,同時為一大批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肺結節一體化診療門診。這不僅是福建省首次采用移動醫療技術進行的鄉村肺癌篩查,規模也是位居全國前列,為拓展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
這項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的大愛之舉也受到各級政府、領導的表揚和好評,全國政協專門邀請他和團隊到北京全國政協進行專題訪談。“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早診一例、早治一例,幸福一個家庭,讓更多鄉村群眾做上人生第一次CT檢查。”談及今后的目標,陳煒生的話語質樸卻有力。
來源:福建省腫瘤醫院
一審:陳素玲、劉雅清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