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家庭聚會,我碰到了許久不見的遠親張阿姨。
張阿姨說,她以前很喜歡往哥哥家跑,現在基本不走動了。
問她為什么,她就笑著搖頭:“有些事,不值得往心里去。”
但從她眼神里,我看出了那種“說不出來的失望”。
想當初,張阿姨可是親戚圈里出了名的熱情人。
她哥家的孩子,從小就被她當自己親孫子一樣疼,過年過節買衣服、買玩具,從來沒落下過。
有一次,她看到那孩子腳上鞋破了點,轉頭就給買了雙新的。
她覺得,兄弟姐妹間,沒必要計較那么多,能幫襯就幫襯。尤其是孩子,沒心眼,你對他好,他就記你一輩子。
可惜,她高估了人心,也低估了現實。
有一次過節,她提前三天張羅飯菜,把她哥一家請來,一桌子十幾口人,光菜就做了二十多個。
結果席間,她哥家的孩子,挑三揀四,嫌棄這個不好吃、那個沒味道。還嚷嚷著下次不來了,要去飯店吃。
張阿姨沒說啥,她嫂子倒先開口了,說:“孩子不懂事,你別太較真。”
她心里雖然不舒服,但也沒當回事,只當是自己想多了。
后來有一次,她在巷子口看到哥哥家那孩子,跟著別的大孩子一起,嘴里罵罵咧咧,拿著磚頭嚇唬別的小朋友。
她出于本能,上前說了一句:“孩子,別學這些不好的東西,走,咱們回去。”
沒想到,那孩子絲毫不領情,直接回懟:“要你管!”
張阿姨急了:“你這是學壞你知不知道?你將來要是闖禍了怎么辦?”
結果,那孩子回家就告狀,說張阿姨教訓他。
她嫂子在后來的聚會中,陰陽怪氣地說:“我們家孩子聽話懂事得很,哪需要外人管閑事?”
張阿姨聽了,站在那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她是“外人”,是“管閑事”。
她只笑笑,什么都沒說。
從那以后,她就真的閉嘴了,不再送東西,也不再請吃飯。該打招呼還是打招呼,但多一個字都沒有。
張阿姨嘆了了口氣:人啊,就怕你用心太多,對方卻根本不領情。
你覺得親戚之間是“一家人”,別人卻當你是“好使的工具人”。
后來那孩子長大,在她家附近找工作。哥哥拜托她照看一二。
畢竟這孩子是她看著長大的,她二話不說,又是騰地方給他住,又是好吃的、好喝的張羅招待。
結果,那孩子待了一個月,來來去去,招呼也不打,話也不說幾句,連句“謝謝”也沒有就走了。
好像一切,都是她應該做的。
她跟我說這事時,倒也沒抱怨,只說了一句:“人和人之間啊,是要看‘值不值得’的。”
她后來想明白了,她這樣拼命地好,是因為小時候父母總教她:兄弟姐妹之間,要有情有義,就算以后長大了,也是親人,要互幫互助。
但時代變了,人心也變了。你一味地熱情,到最后只感動了自己。
她孫子以前總問:“奶奶,為什么你總給哥哥買玩具,不給我買?”
她總安慰孩子:“哥哥家條件差,咱家要幫一把。”
但后來她發現,這種“幫”,變成了一種習慣,也讓自己的孩子,慢慢有了怨氣。
她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你把別人家孩子當寶,自己的孩子就成了草。
她后來也慢慢調整:
自己的孫子要什么,她先滿足;
別人家的孩子,只保持基本禮貌,有來有往就行。
這不是變得冷漠了,而是終于明白,“不分彼此”這四個字,最傷的是自己最親的人。
她哥家后來還私下說她“變了”,“沒以前大方了”,可她只是淡淡一笑:“人嘛,終究是會變的。”
其實,她的故事,也不是個例。
我另一位表姐,也有相似的遭遇。
她家兒子和老公妹妹家的孩子一樣大,從小一起長大,她一向都把兩個孩子當一個樣看。
文具、衣服、課外班,都是兩個一起報。甚至有一次她還把自家孩子的平板借給對方孩子寫作業。
結果卻是,對方孩子摔壞了平板,老公妹妹一句話都沒說,也沒提賠償。
表姐自己掏錢重新買了一個。
那孩子還當著自家娃的面說:“反正你們家有錢,摔壞了也沒關系。”
從那之后,她也學乖了:再親的親戚,也要分清界限。孩子之間,更沒有什么“理所當然”。
很多人都覺得,親戚之間不計較,不寒心。
但實際上,你不計較,別人就當你不在意;你心軟,別人就得寸進尺。
別以為你多給一分,就能換來一分感激。
大多數時候,別人只記得你“該給”,而不會記得你“給了”。
很多時候,尤其當了媽媽以后,我們總是心軟。想著一家人不容易,幫一把算一把。
但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別讓自己的熱情,被人拿來消耗;別讓自己的孩子,在別人家的孩子面前,一再吃虧。
張阿姨說得好:“親戚是一陣子,孩子是一輩子,咱該把最好的,留給自己家人。”
你覺得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