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4月2日完成的長和實業與美國貝萊德財團港口交易,在交割日過去三天后仍未簽署協議。這場涉及23個國家43個港口的交易,因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啟動反壟斷審查而陷入僵局。港媒《大公報》直言“不得人心”,而李嘉誠選擇在此時公開露面,卻只字不提交易本身,反而高調宣布向新加坡醫院捐贈治癌儀器,被輿論直指為“轉移視線的公關策略”。
從交易雙方的表現來看,美方顯然不愿輕易放棄。摩根大通報告顯示,盡管長和宣布暫緩簽約,但貝萊德與長和的獨家磋商期持續到7月27日,且存在延長可能。這意味著這場博弈遠未到收場的時候。而長和方面,股價已連續多日下跌,4月3日收盤再跌1.02%,摩根士丹利更是將其今明兩年每股盈利預測下調11%。過去十幾個交易日里,長和系資產蒸發超過780億港元,李嘉誠的“止損”動作堪稱密集——拆分電訊業務、發布公益新聞、甚至讓次子李澤楷緊急前往北京溝通,但市場反應冷淡,股價依然跌跌不休。
這場交易的核心爭議在于國家利益與商業利益的沖突。香港《南華早報》援引法律專家觀點指出,盡管長和注冊地在開曼群島,但其業務運營、管理團隊和市場均在中國,且交易可能導致中國船只在巴拿馬運河等關鍵港口被美方征收高額費用,威脅供應鏈安全。根據中國《反壟斷法》,境外交易若影響中國市場公平競爭,中方有權審查。這一立場得到港媒廣泛支持,《文匯報》更是強調“任何商業行為不得損害國家主權”。
美方的霸道行徑為這場交易埋下隱患。特朗普政府近期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全球貿易伙伴加征關稅,其中對華稅率高達34%。這種“美國優先”的霸權邏輯,在港口交易中同樣可見一斑。貝萊德作為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的資本巨頭,其收購行為被質疑是美國擴張全球供應鏈控制權的戰略布局。而巴拿馬運河港口作為全球海運咽喉,一旦落入美方手中,中國商船可能面臨類似芯片斷供的“卡脖子”風險。
長和實業顯然低估了中國維護國家安全的決心。作為一家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企業,長和的港口業務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滑27%,僅占集團收益的9%。但這筆交易的戰略影響遠非財務數據可比——若中國貨輪通行成本因美方控制港口而飆升,將直接沖擊制造業出口和全球供應鏈穩定。港媒尖銳指出,長和在國家利益面前“裝鴕鳥”,試圖用公關手段蒙混過關,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今,最大的輸家已浮出水面。長和不僅面臨股價暴跌、資產縮水,還可能因交易失敗向美方支付巨額違約金。更嚴重的是,其在國內市場的聲譽已跌至冰點,消費者對“賣國商人”的抵制情緒正在蔓延。而貝萊德雖暫時未受直接損失,但其與美國政府的關聯可能使其在中國市場面臨長期審查,甚至被納入制裁名單。至于李嘉誠本人,這位商界傳奇人物的“精明”形象正在崩塌,輿論對其“資本外逃”的質疑聲浪高漲,家族內部矛盾也因這場危機逐漸暴露。
這場交易的走向,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資本逐利與國家主權的碰撞。中國用反壟斷審查為全球資本劃出紅線:任何挑戰國家安全的商業行為,都將付出沉重代價。而長和的困境,也為所有跨國企業敲響警鐘——在大國博弈的時代,忽視國家利益的商業決策,終將被市場和歷史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