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的一處咖啡館(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海 攝
24歲的張娜本科畢業于酒店管理專業,未曾料到第一份工作會將她帶回家鄉江西吉安吉州區。
如今,她常帶領游客穿梭于釣源古村之中。這座一度破敗的村落,已蛻變為詩意的田園度假地。
“在這里工作讓我學到了制香、插花等傳統技藝,還參與創意策劃。”作為釣源古村運營團隊中的一員,張娜自豪地說,“同學們看到我在這么美的地方工作,都很羨慕。”
釣源村始建于唐末,至今已有1100余年歷史。這里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同宗后裔的聚居地,明清時期曾繁華一時。
然而,21世紀初,尋求現代化生活條件的村民陸續搬遷至附近新村或城市,至2019年,這里僅剩約20間房屋還有村民居住,且多為老人。全村150棟明清建筑中多數被村民用作農具倉庫,部分房屋墻體開裂、屋頂漏雨。
“盡管政府連年投入數百萬元修繕,但村落仍然越來越破敗,缺乏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吉州區委書記尹冬茍回憶,彼時,村里僅中心池塘附近的4座房屋尚能接待游客,且每逢游客到訪,早已遷居他處的屋主還得專程返回祖宅開門。
由于管理和經營不善,2019年和2020年,釣源村連續面臨4A級景區資質被撤銷的風險。當地政府決心要找到既能保護傳統風貌又能使古村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這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的歐陽氏祠(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海 攝
2021年,當地與一家知名民宿品牌達成合作,由其一體化設計、建設并運營。經村民同意后,古村房屋經當地國企租賃后統一轉租給運營方,租期20年。房舍改造、道路和水電等基礎設施升級的資金由政府負責,而古村的業態引入、景區運營及日常維護由運營方負責。
經過修繕,古村傳統風貌得以保存,且房屋內部功能和舒適度大大提升。很多住宅被改造成特色民宿,部分祠堂則變身餐廳或展廳,一些曾經的牛棚成為特色商店,周邊農田則打造成有機農業展示地,春日里是黃燦燦的油菜花海。
如今,釣源村不僅是熱門景區和民宿,更成為文化活動聚集地:建筑系學生來此考察,新農人來參加培訓,還舉辦了全國性國際象棋比賽。
“第一次在一個古村里比賽,感覺很舒服。”在此參賽的國際象棋女子特級大師李雪怡說,“這里空氣很好,沒有城市的喧囂,安安靜靜的,比較適合下棋。”
數據顯示,釣源古村自2023年開業后次年即實現盈虧平衡,2025年目標是游客量突破百萬,營收較2024年增長67%。
尹冬茍表示,很多人希望找到一個遠離都市喧囂、放慢腳步尋找靈感的地方,釣源村便能滿足這種期許。
游人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古村游覽(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海 攝
據釣源古村運營團隊負責人孫志明介紹,古村現在80%的游客來自外地,其中江浙滬主要城市占40%,粵港澳大灣區占30%,南昌、長沙等地占10%。
釣源村的蛻變也為村民帶來切實收益,除了租金和分紅,還有就業崗位。張娜等高校畢業生被招募至此,不少老村民也得到了工作機會。63歲的村民歐陽正祖如今在古村擔任保安,他笑言:“周圍的村子都羨慕我們釣源!”
得益于當地一以貫之的保護理念,過去20年里村子沒有任何新建建筑,釣源村歐陽氏祠每年都會在元宵節舉行隆重的祭祖典禮,很好地保存了傳統風貌。同時,釣源古村的設施和功能也能很好地貼合當代人生活需求。
在尹冬茍看來,傳統文化保護的關鍵在于與現代生活融合,鄉村遺產保護并非只能在破敗與過度商業化之間二選一,運營活化同樣能讓古建筑重煥生機。
從破敗的村子到令人向往的“慢生活”目的地,釣源村沒有對傳統村居進行“凍結式”靜態展陳,而是構建了富有生機的活態社區。在那些飄著老木香味與現磨咖啡味的靜謐院落中,歷史未被封存,而是續寫新篇。(新華社記者 張云龍 余賢紅)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釣源古村:贛中腹地的千年文化瑰寶與生態典范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的青山綠水間,隱匿著一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釣源古村。這座始建于唐末的村落,不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同宗后裔的聚居地,更是贛派建筑藝術的活態博物館與廬陵文化的璀璨明珠。
歷史淵源與文化積淀
釣源古村的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末年,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作為歐陽修宗親后裔的聚居地,釣源古村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先后走出9位進士、32位舉人,留下了“父子登科、兄弟連科”的佳話。這里不僅孕育了深厚的家族文化,更成為廬陵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文章節義金廬陵”之美譽。
村落布局與建筑特色
釣源古村的選址與布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村落依山傍水,呈太極八卦圖形,宛如一座迷宮。一條高約9米、蜿蜒千米的山嶺——長安嶺,將渭溪和莊山兩個自然村分隔開來,嶺上密植的2.6萬多棵香樟樹,形成了天然的綠色屏障。村中的池塘如星辰排布,與古井共同構成“七星伴月”的獨特水系,既滿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又彰顯了古人的生態智慧。
釣源古村的建筑特色鮮明,是贛派建筑的典型代表。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馬頭墻等元素隨處可見,每一處細節都透露出古樸典雅的氣息。村中古建筑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小型民居采用山墻承檁,祠堂則多為穿斗式或抬梁式木構架。特別是元寶形天井的設計,不僅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更成為釣源民居區別于其他地方民居的顯著特征。
生態智慧與水文系統
釣源古村的排水系統堪稱古代“海綿鄉村”的典范。村中的雨水處理系統完備,分為“明道”和“暗道”兩種形式。青石板下的暗道均為青磚砌成,雨天時雨水順著暗道流入池塘,既避免了積水問題,又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祠堂的天井下設有四通八達的袖珍排水渠,與池塘相連,共同構成了地下水循環系統。
村中的池塘不僅是雨水的收納之所,更是生態凈化的重要環節。村民們通過養魚種藕、定期清理等方式,保持池塘水質的清澈。這些池塘不僅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還成為灌溉農田的重要水源。特別是“七星伴月”水系,通過連通池塘與古井,實現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保護與發展并重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釣源古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地政府與知名民宿品牌合作,對古村進行整體修繕和運營規劃設計。通過“運營前置”的理念,將保護修繕與后續產品服務相結合,實現了古村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的釣源古村,不僅保留了古樸的建筑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融入了現代旅游元素。香堂、茶館、咖啡店等30多種業態的入駐,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150余套民宿房間能夠容納300人住宿,滿足了游客的住宿需求。特別是夜游古村項目,讓游客在古燈的映照下感受古村的寧靜與美好。
文化活動與鄉村振興
釣源古村不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一個文化活動的聚集地。近年來,村里舉辦了“廬陵新年最吉安”元宵舞龍大會、廬陵文化生態旅游節吉言吉藝吉宴等50余場大型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賞。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釣源古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釣源古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農耕文化公園等產業,實現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村民們通過出租古建筑、參與景區運營、就近就業等方式,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創業。同時,村里還成立了勞務公司、合作社等組織,帶動了周邊村莊的農副產品銷售,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結語
釣源古村作為贛中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筑風格、完備的生態水文系統和成功的保護發展模式,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典范。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歲月的流轉和歷史的沉淀,也可以領略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未來,釣源古村將繼續書寫新的篇章,成為更多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