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最近電視劇《棋士》熱播,圍棋的很多專業術語被大眾所熟知,比如 “先手棋”。 所謂 “ 先手 ” ,便是下棋時迫使對方必須回應的關鍵落子,擁有先手,往往能搶占棋局主動權, 是致勝的關鍵 。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棋局里,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布公告,明確禁止“受關注國家”機構訪問 NIH “受控訪問數據存儲庫及其相關數據”。在“受關注國家”中,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俄羅斯等赫然在列。
這一蠻橫舉措,瞬間將中美科技領域的博弈再度推至風口浪尖,在生物科研領域激起巨浪。一場圍繞數據主權與科研發展的激烈較量,拉開帷幕。
數據封鎖:難以阻擋中國科研步伐
大家都知道,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旗下,諸如全球最大的核酸序列數據庫(GenBank)、基因表達數據庫(GEO)、癌癥基因組圖譜(TCGA)等,在行業內被視作核心資源,是全球科研的“基礎設施”,支撐著世界各地科研人員開展研究工作。
相關數據庫的影響情況
如今,美國一紙禁令,直接把這些數據庫變成了中美科技博弈的“新戰場”。對我們國家的科研人員來說,絕非“訪問受限”這么簡單。眾多依賴國際數據庫開展的科研課題,可能面臨數據斷供的風險。
另外,這些數據庫不僅僅是存儲數據,更是全球生物信息和生命科學領域極為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也將對中國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產生一定影響。
再往深了看,這場“數據封鎖”背后,實質是一場激烈的“科學數據主權”爭奪戰。美國這么做,就是想牢牢抓住生物科技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在未來生物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
但是,以上種種均無法阻斷我國科研的步伐。這是因為,我國已建成位于北京的國家生物信息中心(NGDC)和位于深圳的國家基因庫(CNGB)。從基礎數據存儲到前沿科研應用,二者一南一北,相輔相成,為我國生物信息數據的交匯與共享,鑄就了堅實的根基。
未雨綢繆:一場長達十年的精心“布局”
早在 2011 年,當大多數人還未意識到數據主權的重要性時,國家四部委就高瞻遠矚,聯合批復建設深圳國家基因庫(CNGB)。這一極具前瞻性的決策,堪稱我國在生物科技領域落下的一步“先手棋”,為生物科技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如今,深圳國家基因庫通過建立自主可控的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已支撐全球 642 個單位機構超過 17PB 數據的開放共享需求,覆蓋 202 個國家和地區。深圳國家基因庫可存儲不同生物的基因樣本超過 1000 萬份,其基因樣品保存規模、存儲量和可訪問數據量均為全球第一,支撐全球 600 多家單位數據匯交和共享。
在國際標準認證方面,深圳國家基因庫是國內首個榮獲 CoreTrustSeal 認證的數據庫,并且成功躋身世界數據系統(WDS)核心成員之列。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 CNGB 在數據管理和質量保障方面達到了國際頂尖水平,更意味著中國在生物數據領域開始與國際先進水平并駕齊驅。
在技術層面,深圳國家基因庫獨創了“兩庫一平臺”架構,即生物樣本庫、生物信息庫、數字化平臺。這一創新架構實現了從樣本采集到數據分析的全鏈條國產化,徹底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讓中國在生物數據處理的各個環節都擁有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
攜手努力:打造“不斷供”科研生態
在中美“數據脫鉤”的大背景下,美國數據封鎖的陰云密布,給全球科研合作與交流帶來了諸多阻礙。但令人欣慰的是,深圳國家基因庫憑借在“數據資源自主性”與“科研成果發表”方面的探索,正努力成為全球科研的“新支點”。
在數據資源自主性上,深圳國家基因庫積極構建“不斷供”的科研“底座”,定期同步 NCBI、EBI 等國際數據庫的公開數據,“備份”關鍵科研資源。在數據維度上,將文獻數據、樣本數據、基因數據、變異數據等多種數據打通,開放使用,互聯互通。在檢索方面,CNGB 支持常規關鍵詞搜索與 30 余個專有科學數據庫(如植物、動物、微生物、疾病等)定向查詢,提升數據獲取效率。
在科研成果發表方面,深圳國家基因庫已打造出國際認可的科研成果全鏈條支撐體系,通過 FAIRsharing 認證及 re3data 收錄,支持 Elsevier、Wiley、Taylor & Francis、Oxford、Cell Press、Science 等多個國際著名出版社/系列期刊投稿發文,已助力 1902 篇論文在 Science、The Lancet 等頂級期刊發表。同時,為數據賦予唯一 DOI 標識,保障中國科研人員成果在全球的可追溯性與學術話語權。
盡管目前在數據體量和部分尖端技術上,CNGB 與美國數據庫仍存在一定差距,短期內難以實現完全替代,但這些自主可控的數據資源,已然為國內科研筑牢根基,讓我國科研在數據層面擁有了更多底氣。只要科研界攜手并肩,讓我們的數據庫充分發揮效能,替代美國數據庫、引領全球科研發展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
數據自主:重構全球科研秩序
此次禁令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封鎖,更是全球科研秩序重構的信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數據要素流通樞紐的核心引擎,深圳國家基因庫(CNGB)正以開放之姿,投身全球合作。
其發起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百萬微生態計劃(MMHP)、萬種鳥基因組計劃(B10K)、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10 KP )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吸引全球科研力量聚焦生物多樣性研究,不同國家科研團隊共享數據、協同攻關,推動基礎生物學認知飛躍。時空組學聯盟(STOC)等前沿科學組織的成立,更是將各國頂尖科研人才匯聚一堂,引領生命科學前沿探索。
不僅如此,CNGB 還聯動拉脫維亞經濟部、老撾科技部、阿聯酋國際鹽堿植物研究所等多元機構,牽頭發起“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倡議,毫無保留地輸出標準化樣本庫和數據庫技術體系,搭建起跨國科研合作橋梁,帶動沿線國家生物科技產業協同發展,為 “一帶一路” 生物經濟注入澎湃新動力,彰顯中國在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擔當。
依托自主可控的數據庫生態,深圳國家基因庫不但為國內科研應急兜底,抵御外部封鎖,還將為全球科研機構貢獻“開放共享、安全可信”的中國方案,重塑全球科學數據合作的“中國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