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全球資本市場一片哀鴻遍野。
4月2日,特朗普簽署對多國征收“對等關稅”的行政令,不僅導致美股三大指數大幅下跌,還引發亞洲股市、原油期貨、加密貨幣、貴金屬等市場的持續動蕩。
相比資本市場的恐慌與悲觀,這輪關稅“大棒”之下的外貿從業者們,反而顯得平靜許多,甚至可以說處于麻木狀態。自特朗普再次上臺以來,雖然外貿企業和跨境商家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但當靴子真的落地,一些人也仍然感到措手不及。
沒有人知道這場特朗普所謂的“經濟革命”,最后將以何種方式落幕。
1.誰是輸家,誰是贏家?
根據4月2日行政令,幾乎所有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商品將被額外加征34%的關稅。疊加此前已有稅率后,部分商品(如紡織、機械)總稅率可以高達54%。中銀國際的報告測算,如果綜合芬太尼問題等因素,實際對華稅率可能升至65%-70%。
“這對80%小包直郵的賣家來說是毀滅性的”,經營眼鏡DTC品牌的Jason無奈地說道。
Jason的眼鏡品牌2024年初上線并很快進入美國市場,憑借高性價比和上新速度快,復購率一度達到20%。但是今年以來,隨著中美貿易環境日益嚴峻,他被迫將生意重心逐漸向其他發達國家轉移。“只要是做貨物跨境,沒有不受影響的”,目前Jason抱著“能做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并準備隨時徹底退出美國市場。
相比于Jason這樣的跨境“新人”,義烏大賣家素簡從“特朗普1.0”時代以來,就已經歷多次貿易摩擦的“洗禮”,“對我們肯定有影響,但是已經習慣了”。過去幾年,素簡將主要出口市場拓展至全球幾十個國家,因而這輪關稅提高對整體生意大盤的影響相對有限。
為了規避美國關稅風險,不少企業此前將供應鏈轉移至東南亞國家,而這次美國加征關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不只針對來自中國的商品,而是包括全球100多個貿易伙伴,即便是在東南亞建廠的企業也無法幸免。
越南曾是中美貿易戰的最大贏家,過去十年來承接了中國轉移的30%產能,出口額從1500億美元飆升至6000億美元,但此次“對等關稅”對越南提出的關稅稅率高達46%,是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最高水平之一。據媒體報道,為避免對國內經濟的沖擊,越南最高領導人已經松口,表示對來自美國的進口商品“已經做好將進口關稅降至零的磋商準備”。
相比之下,墨西哥可能是為數不多可能從“對等關稅”中受益的國家。《行政令》第3條第(d)和(e)款規定,從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國的進口商品仍適用2025年3月初生效的關稅政策—對所有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原產資格的加拿大或墨西哥商品征收25%關稅(對從加拿大進口的能源/能源資源以及鉀肥征收關稅10%)——方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薛峰解讀,這一條款意味著此次對等關稅不適用于加拿大和墨西哥,一些關鍵商品(如汽車、農產品、紡織品、藥品等)出口美國繼續享受免關稅待遇。
2.選擇放棄,還是咬牙堅持?
特朗普以關稅作為武器和談判籌碼,對被迫充當“棋子”的企業來說已不是新鮮事,問題的關鍵在于,企業所能承受的底線在哪里,以及能否接受必須付出的代價。
今年2月,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中企國際服務中心的一場活動中透露,根據美國國會尚未啟動的議案,對華關稅最終將提高至40%左右。彼時,特朗普剛剛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霍建國在浙江走訪時了解到,企業普遍認為“10%的關稅還能對付得了。如果要分攤成本的話,企業占3成,進口商分3成,再向消費者轉價3成。”
經營一家高端女士內衣品牌的韓玲也曾對我們表示,“我們只要把售價提高1-2美元,就可以cover增加的10%關稅。”但是隨著關稅陡然提高,外貿企業也不得不重新計算成本分攤。有商家在小紅書上憤然曬出美國客戶發來的郵件,對方表示希望降低供應價格,“這樣的生意還不如不做。”
現實情況下,企業反應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01短暫停擺派
李靖所在的公司今年初剛在柬埔寨建設工廠,“原來打算清明節假期過去出差,政策一出,那邊所有的項目都暫停了。”不止李靖,有不少商家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特朗普行政令剛出,便收到北美客戶臨時暫停訂單和生產的通知。
02未雨綢繆派
特朗普去年再次贏得大選后,就有一些企業擔憂新一輪關稅戰到來,提前嘗試將生意向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轉移,或減少對美國市場的投入。一些中小商家則開始增加對海外倉的布局,以規避對直接出口商品的關稅。Temu、SHEIN等跨境電商平臺也從去年開始增加對“半托管”模式的投入,引導商家選擇海外倉。
03無路可退派
但是并非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美國市場的“平替”。以跨境電商為例,根據FTI咨詢公司等多家機構的數據,最早孕育了亞馬遜、Wish等電商巨頭的美國,2024年電商銷售額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市場規模是整個東南亞市場的9倍,中東市場的32倍。
“有能力的品牌想在海外快速增長,肯定會首選美國市場。只有在美國站穩腳跟,才算是真正的全球化品牌。”有清潔電器品牌曾說道。
如果說沒有更好的選擇,是一些企業不愿意放棄美國市場的原因,另一些企業則根本沒有選擇。韓玲經營的品牌背后是一家大型傳統外貿企業,長期向歐洲和中東客戶做代工,“為了不損害客戶利益,我們自己的品牌不能做歐洲和中東市場。東南亞和南美的消費水平又支撐不起我們的品牌定位,審美方向也不符合。”
因此,不管關稅戰如何發展,韓玲都必須選擇面對,一方面想盡辦法壓縮工廠的生產成本,“在原料或人工上擠擠,10%總降得下來。”另一方面提高售價,她計劃4月中旬將電商渠道的產品價格提高20%,“最后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在霍建國看來,高關稅是特朗普一直以來慣用的談判策略,“先開個價,逼你來談條件。目前我們也在探索怎么緩解這些矛盾。國家的重大的利益還是要維護,該做的還得做。”
面對新的關稅政策,中國方面迅速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宣布,自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34%關稅。
商務部決定將高點航空技術公司等16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將斯凱迪奧公司等11家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自4月4日起對原產于美國、印度的進口相關醫用CT球管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海關總署決定暫停1家美國涉事企業高粱輸華資質,3家美國涉事企業禽肉骨粉輸華資質,并暫停2家美國涉事企業禽肉產品輸華。
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4月4日發布關于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
“現在說定局為時尚早,真不知道特朗普還會做什么。”對于韓玲等見慣了風浪的外貿人來說,不論是推高的關稅政策,還是一個月后取消小額關稅豁免政策又要生效,一切都還只是開始,能做的只有靜觀其變,盡力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