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好吃莫過九大碗。”這是老家流傳甚廣的口頭禪。每每想到滿桌子的特色菜肴,我心里就癢癢的,饞涎欲滴。
在雅安農村老家,最盛行的結婚喜宴莫過于九大碗。婚禮那天,主人家在院壩擺上幾張或十多張桌子,場面熱熱鬧鬧。左鄰右舍非常熱情,紛紛前來幫忙。因前來的客人眾多,宴席常常要翻輪次。
九大碗,又稱“九斗碗”,是老家的特色宴席。它始于清代中葉,最初是秋天為慶祝豐收而舉辦,后來發展為婚娶、祝壽、迎春等舉辦的聚宴。九大碗,顧名思義每席都要擺上傳統的九碗菜。民間也視“九”為吉數,有“九九長壽”“天長地久(九)”等說法。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跟著母親去吃九大碗,湊個熱鬧。母親趕完禮錢后,我們就找位置坐下,等待正式開席。不多一會兒,院壩里就聚集起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大家圍坐于一張張四方桌,沒找著座位的便扎堆站在一起,或者在院壩邊、屋檐下找條小凳子坐下來閑聊,等待下一輪宴席。院墻旁邊臨時壘起幾爐土灶,紅彤彤的火炭燃得正旺,上面疊著高聳的蒸籠,熱氣騰騰的。簡易的案板上堆放著菜肴、炊具。廚師舞動鍋鏟或菜刀,精心制作每一道菜肴。
“油水來嘍!”幫忙的雜工吆喝著,端著條盤穿梭于每一張四方桌。負責下菜的幫工則把一碗碗菜從條盤上取下來,有序地端上桌子。雜工的吆喝聲有兩層含義,提醒走動的客人,以免撞到條盤、碰翻菜碗,同時也告知久等的客人準備開席咯。九大碗中,我特別喜歡吃尖刀丸子,一入口就香氣縈舌,帶著肉香和姜蔥的味道。尖刀丸子是鮮豬肉合著姜蔥一塊兒剁細后,用菜刀一個個搟出來的,像一柄柄尖尖的矛,再放入蒸籠慢慢蒸熟。席桌上的尖刀丸子,一般每人只有一個,家境寬裕的人家會多放兩個。我每次吃尖刀丸子時,都是先吃一小塊,又去夾其他菜品,隔一會兒再吃一小塊,擔心一口氣吃完了。有的客人舍不得吃,把尖刀丸子用紙包好揣在衣袋里,帶回家給小孩或老人吃。
鄉村九大碗很有講究,如席桌上不能放8碗或10碗菜。在農村,喂豬的豬槽一般是用石頭做的,因而“吃十(石)碗”暗含罵人的意思。而不能擺8碗,則是因為怕被嘲笑成“叫花子席”。
九大碗也是親友們聚會敘舊的場合。平時大家各自忙碌,親友之間少有走動,特別是外地親友,幾年都難得見上一面。不過,一旦遇到親戚家有喜事,大家再忙也要趕來。所以說,九大碗聯絡起了親戚之間的感情。
九大碗菜肴以蒸扣為主,習慣稱為“三蒸九扣”。菜品主要有尖刀丸子、墩子肉、咸燒白、夾沙肉、酥肉、涼拌雞等。隨著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老家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村民們富裕起來了,也對九大碗進行了擴容和變革,菜品更加豐盛多樣,由9個發展到一二十個。舊式的九大碗慢慢成為一段記憶。
雅安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每至節假日或旅游旺季,游客紛至沓來,也給家鄉人帶來了無限的商機。老家一位姚姓村民看準了九大碗的發展前景,在高速公路出口開辦起了九大碗特色餐飲,把鄉村喜宴搬上了餐館飯桌,吸引了許多游客前去品嘗。從此,九大碗走出了鄉間,令慕名而來的食客贊不絕口,其制作技藝也被列入雅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如今回老家,還時不時會碰上吃九大碗。吃的感覺與小時候不同,豐富的菜肴讓人應接不暇。九大碗是一抹濃濃的鄉愁,記錄著舌尖上的味道和鄉村的變遷。
▌來源:四川政協報(作者:倪宏偉)
▌編輯:彭勇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