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型反思、深入型反思、理論型反思。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說:“一個老師寫一輩子教案成為不了名師,但是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雖然教學反思的目的并非成為名師,但它確實是快速提升專業(yè)水平的有效路徑。
因此,除了專業(yè)閱讀,我們教科研共同體還有一項必須完成的作業(yè)就是每學期要上一節(jié)公開課,并撰寫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教學反思。
不少成員的寫作模式是:先把自己當時上課的教案或教學設計復制粘貼,然后提出幾條改進意見。
這樣的反思不能說沒有效果,但不夠深入,甚至有點偷懶,畢竟反思的對象不只是教學設計,還要側重于實際的教學過程及效果。
為了指導團隊成員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寫作教學反思,我提出如下三種進行有效反思的范型。
1. 基礎型反思
這是我在一線教書時經常采用的寫作思路,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如何進行反思,于是就在當天上完課后,利用空閑時間寫一篇教學反思。
其基本結構是:先客觀敘述本節(jié)課的流程,并簡要闡述自己當初的想法以及實際的教學效果,再總結本節(jié)課的亮點及收獲,接著找出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最后提出簡要的改進意見。
當然,也不是每一篇反思都要涵蓋這些內容。有時候白天教完《詩經·靜女》,我晚上就會大致寫寫自己是怎么上課的,例如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什么,還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等等。因為當時的教學水平不夠高,自己的課也沒有太多的亮點,自然也不是每節(jié)課都寫。但是稍微有點創(chuàng)新之處的課,我基本上都會寫下來。
這種范型的好處是可以記錄自己的課堂,總結好的教學經驗,讓自己不斷改進教學思路,同時不斷反思和寫作,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訓練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局限于自己的經驗。
判斷一節(jié)課的優(yōu)點與缺點,最初的參照物是學生的反應和自己的感覺,而不必摻入任何理論成分。不過,此后隨著專業(yè)閱讀的深入,這種反思也越來越深入。
2. 深入型反思
我之前談到過“教學設計+反思”的寫作模式,其反思對象實際上是自己預先的教學設計,寫作過程中省略了實際的教學過程,這固然是不足取的。而基礎型反思的問題還在于只著眼于實際教學過程,忽視了預先的教學設計。
我所說的“深入型反思”就是要將兩者結合起來,要將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進行對照,說白了就是將“我想教的”和“我實際教的”進行對比。
一方面,對照教學設計分析課堂教學,看看課堂教學落實了多少預先設計的內容,如果落實得不夠,就要進一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進而更加有效地改進自己的課堂;
另一方面,對照課堂教學反思預先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
比如執(zhí)教《老山界》,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用圖形標示出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預設的時間是10分鐘,如果學生5分鐘完成了,那就要調整。
這種反思主要包括:一是從教學目標著眼,看看本節(jié)課有沒有達成相應的目標,如果沒有,就繼續(xù)思考如何改進課堂教學;二是從教學流程著眼,看看本節(jié)課有沒有按照預設的流程展開。如果教學中有了更好的想法,就需要對預設的流程進行改進;三是從學生的學習結果角度思考,看看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實際收獲了什么,然后據此進行改進;四是從問題、活動設計與展開的細節(jié)方面思考,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由此,教師就需要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同時用力,而不僅僅著眼于課堂教學的實際過程。兩相對照,反思的力度就會更大。
3. 理論型反思
理論型反思就是將自己的這節(jié)課當作例子,形成課例,然后進行科學而專業(yè)的分析。這種分析既超越了“反思課堂”的思路,又超越了以對比分析為主的思路,采用了一定的理論視角。在具體分析時不需要對目標、內容、流程、效果等進行全方位觀照,而是聚焦于某個點進行理論分析。
寫作的基本思路就是“聚焦+結構化展開”。這與我提倡的“聚焦式評課”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白了就是一種“聚焦式反思”。
比如,一節(jié)課可以只反思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落實,圍繞這一點闡述當初是如何制定教學目標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何書寫,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之間有沒有達成一致,實際教學效果有沒有達成相應的目標。在書寫教學目標時,采用的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說的“認知過程+知識類型”的思路,還是采用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等人的“預期學習結果”的思路?再比如問題的設計,自己設計的問題究竟是哪一類型的,是劣構問題還是良構問題,是整合型問題還是瑣碎型問題,是封閉型問題還是開放型問題等,這種類型的問題有什么特點,對提升學習效果有怎樣的作用?也可以說,撰寫這種類型的教學反思就是為專業(yè)的論文寫作奠定基礎。
關于每學期寫一篇教學反思,我的建議是:先認真準備一節(jié)公開課,采用資源式備課的思路,通過集體研磨的方式進行備課,然后按照教學設計去上課,課后進行“基礎型反思”和“深入型反思”,最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型反思”,進而寫作本學期的教研論文。這樣的話,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后反思、論文寫作就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基于經驗又超越經驗,從而具備理論分析的視野與眼光,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才會更加緊密。
我還發(fā)現,很多成員在寫教學反思時,經常插入表格、圖片等,這固然可以清晰呈現教學的原貌,但要考慮必要性。比如當時上課的PPT頁面就沒必要放在教學反思里,能夠用語言表述的盡量用語言表述,表格和圖片只是輔助手段,不能喧賓奪主。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
作者 | 郭躍輝 廣東省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
圖片 | AI生成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