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寺”和“廟”基本等同,認為它們是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也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不算完全錯,實際上,它們的區(qū)別大得很。
先說“寺”,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寺”的最早出現(xiàn),并不是指宗教場所,而是政府機構(gòu)所在地。
比如,影視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大理寺”,并不是寺院,而是一個政府機構(gòu),相當于現(xiàn)代的最高法院,主要負責審理、復核重大的刑獄案件。
先秦至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逐漸演變?yōu)椤熬潘挛灞O(jiān)”。“九卿”指的是官名,而“九寺”,指的則是九個行政機構(gòu)。
比如,宗正寺是古代宗室管理機關;光祿寺負責宮廷膳食;太常寺負責宗廟禮儀和教育。這些“寺”都是政府職能部門,與宗教完全無關。
東漢時期,漢明帝派人去天竺取經(jīng)。印度和尚帶著佛經(jīng)和佛像來到洛陽,被安排住在鴻臚寺——掌管外賓、朝會禮儀之事,九寺之一,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
短期安置可以,若是長期住在鴻臚寺,終究不太妥當。于是,漢明帝按照行政機關“寺”的規(guī)格及標準,在洛陽建立了僧院,專供印度僧人傳播佛教。
當時,印度僧人是騎著白馬把佛經(jīng)馱到洛陽的,于是,漢明帝把這個專為僧人建立的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取名為“白馬寺”。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寺”逐漸演變?yōu)榉鸾绦扌袌鏊膶7Q。到了唐代,“寺”成為佛教寺院的標準名稱,兼具譯經(jīng)、講學、修行等功能。
再說“廟”,在古代中國,“廟”就是宗廟,最早的“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后擴展為供奉神靈、圣賢(如孔廟、關帝廟)。
《禮記》中這樣記載:古代的宗廟制度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皇家的叫太廟,公卿的叫家廟,平民老百姓則沒有資格建宗廟。
漢代以后,廟從皇室專屬(如太廟)逐漸下沉到民間,衍生出土地廟、城隍廟、山神廟等,成為泛神信仰的體現(xiàn)。
不僅如此,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還擴展到供奉那些對國家、地方有很大貢獻的真實人物。比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
明代以后,人們對于“寺”和“廟”的區(qū)別不再那么明顯,經(jīng)常混用。尤其是新時代的當下,人們基本上將“寺”“廟”等同起來,泛指佛教場所。
“寺”“廟”既有區(qū)別,亦有聯(lián)系,就像兩兄弟,一個代表官方,一個代表民間。廟是民間自發(fā)根據(jù)大家的信仰建設的,寺是廟的升級版得到官方認可授權。
若只用一句話說明“寺”與“廟”的區(qū)別,那就是:“寺”是佛教文化的傳播場所,而“廟”則是供奉神明祭拜神明的場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