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鄉,這情太濃烈了
作者/孫樹恒
一
清明節回故鄉,從坐在回鄉的列車上,與秀華、建華和林華在餐車上,我們隨意地聊著閑天,幾杯酒下肚,氣氛愈發熱絡起來。列車在鐵軌上疾馳,窗外的景色如幻燈片般飛速掠過,可我的心思全然不在這沿途的風光上,滿心滿眼都是故鄉的影子。歸心似箭,這四個字再貼切不過地形容了我此刻的心情。心便似離弦之箭,迫不及待地朝著那片魂牽夢縈的土地飛馳。
一下火車,就看到萬大哥和大嫂子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他們那溝壑縱橫的臉上綻放著喜悅的笑容,那笑容里藏著歲月的滄桑,更藏著對兄弟歸來的歡喜。被他們接到飯店,一場接風洗塵的宴會上,萬大哥感慨道:“人越老了,對故鄉的思念越重,現在年輕人已經沒有了故鄉,等我們這代人走了,怕是到祖墳連上墳燒紙的人都沒了。”他的話語里滿是無奈與悵惘,像一記重錘,敲在我的心上,緩解了我對故鄉的眷戀和骨子里的鄉愁。
二
躺在小舅子家的熱炕頭上,暖意瞬間包裹了全身,暖烘烘得讓人昏昏欲睡。可我的心卻異常清醒,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在這溫暖的炕上漸漸復蘇。我懷念在奈曼旗工作的日子,那些日子里有拼搏的汗水,有成功的喜悅,更有與同事們并肩作戰的情誼。懷念父母岳父岳母大人,他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曾經的嘮叨與關懷,如今都成了最珍貴的回憶。還有親人們在一起的時光,兄弟間的打鬧,外甥的天真可愛,都如同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在腦海中不斷放映。
然而如今,老人都不在了,大哥也離開了我們,二連襟、二大姨也相繼離去,曾經熱鬧的幾個大家庭如今變得冷冷清清。物是人非,原有的情懷似乎也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漸漸消散。可新的人情世故又熱烈地撲面而來,小舅子一家的熱情款待,兄弟姐妹間的問候關懷,讓我感受到故鄉依舊是那個充滿溫情的地方。
三
回故鄉,就像是一場與過去的自己重逢的旅程,重新撿拾記憶碎片,那些童年的歡樂、少年的懵懂,都在不經意間被喚醒,仿佛是在喚醒自己的靈魂。發小郭昕得知我回來,便熱情地張羅著請吃飯。在飯桌上,我們回憶著童年的點點滴滴,那些一起在山間小路奔跑、在打土坷垃仗的日子,水庫里摸魚,仿佛就在昨天。遇到了老團干部李欣,他還是那么精神矍鑠,一聊起當年的團務工作,眼里就閃爍著光芒;財政孫明,依舊是那么健談,跟我分享著這些年工作的變化;水務局孫鳳軍,訴說著家鄉水利建設的成果;蒙醫院包桂榮,講著這些年從醫的經歷和感悟。
最讓我欣慰的是見到黨校同學四哥炳新,還有老師力均,老朋友炳輝、國發。四哥炳新安排在孟家段水庫吃全魚宴,那一桌豐盛的魚宴,每一道菜都充滿了家鄉的味道。水庫的魚肉質鮮美,入口即化,就如同故鄉的情誼,醇厚綿長。老哥炳輝回頭又在錦繡年華大酒店安排,在這里,我還遇到了老師朱慶珍、錦江以及炳輝老哥的表兄弟、兒子和侄子。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散落在京城和呼和浩特等地,可一回到故鄉,就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那份情誼絲毫未減。
四
艷琴把白音昌出生的十幾個小學、初中的同學聚在了一起。半個世紀過去了,大家變化都很大,可一見面,那些年少時的記憶就瞬間涌上心頭。在村里日子過得都挺好的,除了慶恩以外都退休了。有的孩子在大連,有的孩子在海南島,有的在其他城市,大家不是在看孫子,就是在看外孫子,孫輩們都已經長大了。大多在旗里已經買了樓房,但房子一年有三季基本上是空置,只有在冬天的時候覺得還是城里的暖氣好,其余的大部分時間依然放不下村子那一畝三分地的牽絆。樹富感慨地說:“走再遠都是鄉愁,不如自己家的場院上的更易保存的莊稼。”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里滿是觸動,故鄉的土地,是我們永遠的根,無論走多遠,那份眷戀都不會改變。
那時的同學也隔一年半載就走一個兩個,同村發喪的哀樂有時候一天里幾處響起,五顏六色的紙別墅、紙汽車堆到門口,燒給那些再也等不到兒孫歸來的老人。看著這樣的場景,心中滿是悲涼。我說:“到了我們這個年齡能出來聚會,能喝點小酒,就說明精神狀態挺好!”這看似輕松的話語里,藏著對歲月流逝、生命無常的無奈。
這兩天,高中同學愛軍也找我,不曾想被版畫家王作才老師拉到了老板邱彩鳳“舍得”品酒會上,還跟小草樂隊偶遇。去年回來,我寫了一個專稿,做了一個小視頻。聆聽著民間樂團的精彩獻藝,冠軍現場還朗誦了我的詩《這個夏天,我想起了一匹馬》。在這熱鬧的氛圍里,我感受到故鄉的文化氣息愈發濃郁,它在歲月的變遷中不斷傳承與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
五
清明節前后村子里的熱鬧是鄉情最后的狂歡。早些年一進臘月門,外出打工的老老少少都著急地趕回家,冷靜了一個冬天的村子很快就熱鬧起來。那時候,村子里充滿了歡聲笑語,孩子們在雪地里玩耍,大人們忙著準備年貨,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可現在,清明節能回來掃墓的人越來越少了,可看望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的面孔也越來越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樣的場景似乎已經見慣不怪。
這次我回來掃墓,跟弟弟樹昌倆口子上墳,一個太爺之孫樹富、樹江,還有侄女慶芝倆口子,侄子二慶倆口子,樹義二嫂子,都到妹妹淑燕和妹夫守明家。守明一邊念叨:“今年回來的掃墓比往年多,可平常回來的人卻少了。”這句話像一根細針,輕輕扎在每個人的心上,隱隱作痛。故鄉在時代的浪潮中逐漸發生著變化,年輕人為了生活背井離鄉,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那份曾經濃厚的鄉情,也在這一次次的離別與相聚中變得愈加濃厚。
六
我跟妻子坐火車到通遼,兄弟明志一家接站,下車就喝上了。那一杯杯酒里,滿是兄弟間的情誼。到了五姐家住下,四姐四姐夫,外甥姜磊也到了,姜磊請吃飯,又繼續喝酒。在這一次次的相聚與暢飲中,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力量。
一覺醒來,我跟妻子又去清河鄉看大姐,表哥江濤和表嫂子也追了上去。從姐姐回市里。小哥江濤又召集向東倆口子,占軍倆口子,我們有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是在旗委政府當秘書的,這樣的情結,悠久難忘。我跟四姐夫,與他的圈子,張三哥,侯哥,都已認識二十多年了,是與四姐夫不離不棄,至交朋友,緊隨其后,酒水不斷。同學力軍的電話沒敢接,兄弟彥春挽留,老同事淑珍約,沒有時間,只能與難得相見的兄弟小范圍坐坐。
故鄉,已經由白音昌擴大到奈曼,擴大到通遼,故鄉的人那么親,故鄉的酒那么濃,故鄉的情那么熱烈。恍惚間我們這代人,終究成了古老村莊最后的活體記憶者,鄉愁的終結者,友情的純粹者。它如同一壇陳釀的美酒,越品越香醇,越品越讓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在這濃烈的鄉情里,我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也找到了生命的根脈。
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故鄉都將永遠是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最割舍不下的牽掛。此情此景,無以回報!
回故鄉,這情太濃烈了!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