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校招“喜報”在網絡上引起了“腥風血雨”。
4月5日,中核集團官方招聘平臺“中核招聘”官微發布文章《我們收到1196273份簡歷》,并配上“星星眼”微信表情,曬出集團釋放1730個核心崗位需求后,收到了近120萬份“高質量簡歷”。
不料該文發布后引發巨大爭議,社交平臺出現不少質疑聲音,焦點多集中在僅0.15%的“錄取率”(實際上中核集團在文章中已披露共42萬余人投遞簡歷而非按每人投一份簡歷來算有120萬人)引發的“用工優越感”,再疊加“誤讀”所產生的1200余萬畢業生中竟有十分之一在看似小眾的領域求職,讓一批以“120萬份簡歷背后的血淚”“中核招聘的就業奇觀”等為題的文章廣為傳播。一些網友也翻出此前核能企業中“核二代”“核三代”乃至“核四代”的宣傳文章,更讓討論延伸到就業門檻、人情關系等領域。
此后,中核招聘刪除了前述文章,并于4月6日晚推文《感謝每一份信任,謹記每一份責任》,表示“感謝廣大網友對中核招聘的關注,感謝廣大學子對核事業的熱愛”,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并公布中核集團2025屆校園招聘1730類崗位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每個求職學子可平行投遞20個崗位,算作澄清回應。在文章的最后,也寫道“我們始終堅持認真對待每份簡歷,不辜負每位學子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并表態“我們將用心傾聽、認真記錄每一位應聘者的聲音,持續改進每一個細節,用真誠搭建雙向溝通的橋梁,努力讓求職一路溫暖、周到體貼。”
實際上,在社媒洶涌的爭論背后,也折射出了我國能源結構和能源人才結構正在發生的變化。
進擊的核電:我國已成世界第一核電大國
根據國家能源局在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披露的信息,截止2024年底,我國在運和核準在建核電機組共102臺、裝機1.13億千瓦,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核電大國。
實際上,我國核電新的景氣周期就開始于2020年代左右。此前,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后,全球核電發展都進入了低谷。2010年,我國全年核準核電機組尚有6臺,但2011到2014年間總共只有2臺。2015年,由中核、中廣核兩大集團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核電站最新安全要求研發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進入示范階段,當年核準項目數量冒高到8臺,但其后三年又歸零。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除了風電、光伏、儲能、氫能外,無碳排的核電也再次受到重視。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于2022年1月29日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肯定了核電建設的成績,在強調“實行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最嚴格的監管”的同時,專門部署了“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相關工作,設定了到2025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的目標,這個數字要比“十三五”末高出40%。
也正是在2022年,我國單年核準核電機組數量翻倍增至10臺,創下10余年來的新紀錄,2023年繼續保持10臺,2024年進一步增加到11臺,連續三年31臺的核準量,也是全球之最。
2025年開年,國家核安全局就于2月10日頒發了廣東陸豐核電廠1號、2號兩臺機組的建造許可證,業內也認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個“核電大年”。
而根據國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的相關部署,2025年會核準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項目,因地制宜推動核能綜合利用,穩步推動首批國家能源核電數字化轉型技術試點項目建設。但即使這樣,到2025年底,我國運行核電的裝機容量預計為6500萬千瓦左右,受限于工程周期長等因素,與此前目標可能仍有距離。
而從發電效率上看,截至2024年底,核電以約1.8%的發電裝機占比,貢獻了全國約4.7%的社會發電量占比,至少在清潔能源中,是最為高效的。對比之下,風電、光伏合計裝機占比已超過42%,但發電量占比仍停留在20%的水平。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廷克此前的分析,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能發電量占比將達到10%左右,到2060年至少需要達到18%左右。期間增量巨大,甚至超過近兩年的高速發展水平,且近年來核電資產打包上市、可控核聚變的突破性進展,也都為更長時間核能領域從市場、產業上的增量前景打開了想象空間。
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國擁有核電牌照的只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以及國電投集團、中國華能四大央企,其中又以中核、中廣核為主,在核能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況下,再加之專業人才薪資待遇可觀,又有央國企光環,無怪乎吸引大量求職學子。
能源人力的結構變遷:“冷門專業”努力突破人才供求瓶頸
核電發展的背后需要人才的支持,從中核、中廣核把很多核心崗位的校招門檻設置在碩士及以上也可看出,相關工作對專業要求較高。
實際上,我國核能學科的起步并不算晚。建國后,由于中央對原子能事業的部署,這一領域的科研、人才培養體系更是快速成熟。
1956年,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為培養尋找鈾礦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立了太谷地質學校,后來該校又搬至江西撫州,緊鄰“鈾都”721礦。這座學校就是今日的東華理工大學,也是中國核工業的第一所高等學府。
不過,在高等教育愈發普及的過程中,核能相關專業因其技術門檻、適用范圍,包括安全性、機密性等問題,一直都是小眾專業。從能源人才的高校培養體系來看,電力專業(以往是火電為主)有華北電力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等知名學府,油氣資源有中國石油大學等,水電也有三峽大學,而如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頂尖高校也持續輸送著人才。
但如果單單聚焦到核能領域,開設相關專業的學校并不算多,華中科大核工程與核技術系2018年刊載的一篇相關文章曾寫道,彼時全國開設核類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共37所,開設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的共28所,自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核專業招生和就業明顯遇冷,尤其核工程方向技術人員需求存在較大缺口。
實際上,及至今日,中核、中廣核的核心崗位校招仍集中在十幾所高校中(中核集團此前文章中也提到“覆蓋10座城市,14所高校”)。
核電進入高速發展通道的同時,人才供不應求的問題愈發凸顯,2023年教育部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核工程與核技術應用列為重點方向,這也被視為“雙碳”戰略和核電復蘇的直接影響。
以往,除了專業本身難度和就業方向限制外,核能往往還存在著“高輻射”“高危”等標簽。
此前,鈦媒體APP曾與一位畢業后即進入大型央企、親身參與過大型核電站項目建設的從業者交流,他也澄清了核能的安全性問題。在他看來,雖然不好說“絕對安全”,但目前三代核電發生大型事故的風險已經很低很低,未來的四代核電乃至可控核聚變更是本質上就已革新,安全性堪稱極優。而在所謂輻射方面,即使是核電站操作員,其接觸的年輻射劑量也遠小于天然輻射源,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根本不用擔心相關問題。但他也同時表示,技術層面的安全和公眾所認知的安全并不能劃等號,無論是政策制定、相關宣傳亦或專業人才招納也好,都更需要綜合考量,將相關信息更好傳達給大眾。
不過,另一方面,很多需實際參與核電建設、運營的員工要工作生活在電站單獨片區,距離城市核心區較遠,對于一些報志愿的考生和招聘時其他專業的求職者來說,也仍算是“勸退項”。
雖然中核集團此次校招文章引發了不少爭議,但長遠來看,隨著核能相關專業、項目的公眾曝光度增加,以及工作機會、工作待遇的增長,這個“冷門專業”很可能會慢慢火起來。(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胡珈萌,編輯|劉洋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