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園春色,朱紅曲裾、齊胸襦裙、錦繡明制馬面裙與牡丹花田相映成趣。
今天的漕溪公園內,青石板路蜿蜒于牡丹花徑之間,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市民——或執團扇半掩面頰立于花叢,或倚古亭憑欄遠眺,衣袂隨風輕揚時,恰似一幅幅行走的工筆丹青,引得攝影愛好者頻按快門,定格這“人面牡丹共春光”的詩意瞬間。
今天,2025年漕溪公園牡丹文化活動拉開帷幕,也是漕河涇街道撤鎮建街道25周年系列活動首場。國風民樂疊加牡丹游園,百年牡丹名園的詩意風韻與社區文化創新融合,打造了一場雅俗共賞、全民共享的春日游園。
民樂聲中,66歲的攝影愛好者傅偉明架著長焦,鏡頭對準一株花瓣沾露的“青龍臥墨池”。他家住附近,每年來拍攝牡丹,一拍就是20余年,也見證了漕河涇街道、漕溪公園的變遷。“從前拍花總要找角度避開圍墻電線,現在一抬頭,牡丹、古亭、草坪,全在取景框里自然交融。”
漕溪公園,前身為曹家花園(曹家祠堂),是經營棉布花紗的商人曹鐘煌于上世紀30年代前后建成,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后來經過修繕,曹家花園于1958年對外開放,定名為“漕溪公園”并沿用至今。公園以牡丹聞名,年齡最長的牡丹已逾120余年,為滬上僅有。2000年,漕河涇街道撤鎮建街道,悄然推動著公園的現代化轉型:隨著地鐵漕溪路站開通、大型商業體涌現,這座古風園林,嵌入更多現代功能,融入市民生活。
此次,也是漕溪公園更新開放后首次舉辦牡丹游園會。漕溪公園園長劉家棟介紹,前年開始,漕溪公園經歷大改,拆除或后退原有圍墻,以白墻鏤空“畫框”替代,園內亭臺花影透街而出,市民漫步漕溪路、漕東路時,抬眼便是“移步換景”的園林畫卷。園內新栽100余種牡丹、20余種芍藥,牡丹的種植面積從原先的不足1000平方米大幅擴展至超過3000平方米,結合古牡丹形成了具有漕溪公園特色的牡丹群落,進一步強化了漕溪公園的牡丹文化特色。
漫步園中,市集上的非遺文化成為市民駐足的熱點。盤扣匠人指尖翻飛,一枚枚精巧的東方盤花漸次成型;剪紙藝人的紅紙在剪刀下化作牡丹紋樣,引得孩童驚嘆連連;艾草養生錘制作攤位前,市民跟隨指導揉捏藥草包,體驗傳統養生智慧。
青竹棚架下,盤扣市級傳承人宋滔的展位前圍著年輕人,還有外國朋友興致盎然地試戴。一枚綴著漸變絲綢花瓣的牡丹盤扣胸針在他指尖綻放——花瓣層疊舒展,花蕊以米粒大小的珍珠點綴,輕輕一別便能化作領口的風雅;還有牡丹盤扣結合傳統平安鎖,流蘇隨著步履輕搖生姿。這樣的巧思,正是宋滔為牡丹節特別設計的款式。“盤扣是載體,我要把繪畫、詩詞等中國韻味都裝進去,讓世界看見日常生活中的非遺。”
“從前總覺得盤扣是奶奶輩衣襟上的老物件,沒想到還能這么時髦!”穿漢服來打卡的00后女孩陳琳娜試戴時忍不住驚嘆。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牡丹文化節將持續至4月13日,期間還將舉辦牡丹攝影大賽、社區書畫聯展等系列活動。漕河涇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恰逢撤鎮建街道25周年,活動既是對漕溪公園百年牡丹文化的傳承,亦是通過“公園+”模式激活社區文化空間的新嘗試,“讓千年花王與當代生活美學共鳴,讓市民在游園中感受城市文脈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