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自毀長城的瘋狂舉動!”
2025年4月7日,曾豪擲1.5億美元支持特朗普連任的對沖基金大佬比爾·阿克曼,在CNBC直播中罕見炮轟政府關稅政策。這位潘興廣場資本的掌舵人,曾因精準押注疫情期權賺得盆滿缽盈,此刻卻盯著屏幕上暴跌的標普500指數直言:“總統正在親手砸爛美國商業的全球信用評級。”
一、從“關稅信徒”到“信任殺手”的戲劇性反轉
阿克曼的倒戈之所以震撼,因其曾是特朗普經濟政策的“首席啦啦隊長”:
2020年力挺“美國優先”關稅,稱其為“重構全球產業鏈的手術刀”;
2024年大選期間,在華爾街午餐會上放言“關稅是讓制造業回流的唯一解藥”;
直至2025年3月,其投資組合仍重倉美國鋼鐵、通用汽車等“關稅受益股”。
但當特朗普宣布對歐盟汽車加征20%關稅的次日,阿克曼的基金單日浮虧12億美元——通用汽車在歐洲的供應鏈成本激增,直接擊穿其止損線。“這不是保護主義,而是毫無章法的經濟恐怖主義!”他在給投資者的信中寫道,“當盟友的寶馬、大眾被迫退出美國市場,最終買單的是底特律的工人。”
二、全球商界的“信任崩塌指數”正在爆表
阿克曼的警告,揭開了全球商業精英的集體焦慮:
1. 跨國公司的“用腳投票”
聯合利華CEO喬安路宣布暫停在美新建洗滌劑工廠,理由是“關稅導致原材料成本透明度歸零”;豐田章男在股東大會上直言,若美國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其肯塔基工廠將減產40%。這些曾對特朗普政策保持沉默的巨頭,正用資本撤離書寫“不信任宣言”。
2. 華爾街的“信心崩盤”
高盛追蹤的“商業信任指數”在4月暴跌至32點,創2008年以來最低。交易員們發現,即便是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復合體,也因供應鏈本土化成本激增,開始削減分紅——這在特朗普時代前所未有。
3. 中小商家的“生存倒計時”
俄亥俄州的五金店主邁克·漢森展示著進貨單:中國產扳手關稅后成本上漲67%,德國產螺絲刀價格翻倍。“要么漲價失去顧客,要么關門大吉。”他的遭遇,正是美國300萬中小零售商的縮影。
三、關稅政策的“蝴蝶效應”正在撕裂全球規則
阿克曼的憤怒,源于對三大商業邏輯的顛覆:
“對等關稅”的數學謬誤
特朗普團隊計算的“貿易逆差歸零”模型,忽略了全球產業鏈的共生性。以蘋果為例,對中國組裝廠加征30%關稅,看似打擊中國,實則讓美國芯片設計商博通、高通的訂單暴跌40%。
“盟友無差別打擊”的政治幼稚
當加拿大的鉀肥、墨西哥的汽車零部件都被納入關稅網,北美自貿協定(USMCA)名存實亡。蒙特利爾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波特指出:“特朗普正在用關稅肢解自己親手打造的貿易同盟。”
“緊急權力”的濫用成癮
援引IEEPA法案對6類商品加征關稅,被阿克曼稱為“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今天可以用‘國家安全’征稅,明天就能以‘氣候緊急’凍結資產,商業世界需要的是法治,而非總統的推特治國。”
四、當“狼王”開始收拾行囊:資本的嗅覺永遠敏銳
阿克曼的投資轉向,預示著更深遠的變革:
其基金已將20%倉位轉向黃金和比特幣,理由是“法定貨幣信用正在政策狂躁中貶值”;
悄悄增持越南、印度尼西亞的制造業ETF,這些被特朗普視為“貿易漏洞”的國家,正成為資本新的避風港;
公開呼吁成立“商業聯盟”,準備聯合300家跨國企業起訴美國政府,理由是“關稅政策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這種“反叛”并非個案。貝萊德、橋水等巨頭的季度報告顯示,其對美投資配比已從2024年的45%降至32%,而“一帶一路”國家的配置提升至28%。
結尾:信任比關稅更難重建
比爾·阿克曼的倒戈,恰似一曲“帝國的黃昏”前奏。當最激進的保護主義信徒都開始質疑政策,全球商界終于意識到:特朗普的關稅戰摧毀的不僅是貿易數據,更是二戰后建立的“商業信任共同體”。
正如《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所言:“關稅可以筑起高墻,但無法擋住資本的翅膀。當企業家們發現,在美國做生意的政策風險已超過撒哈拉以南非洲,所謂的‘制造業回流’,終將成為鏡花水月。”
阿克曼在采訪最后留下一句警示:“商業世界需要的不是戰爭,而是確定性。當總統把關稅變成撲克牌,最后輸光的,一定是美國的全球領導力。”這句話,或許會成為未來史學家標注的“全球化退潮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