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蘇,植樹添綠正當時。走進杜阮鎮上巷村,鳳眼果主題公園、勞模工匠林、組工林等鳳眼果經濟林郁郁蔥蔥,村民們正忙著管護新培育的樹苗。
為深入開展“四旁”“五邊”綠化建設,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鄉村綠化工作,上巷村立足資源稟賦,自2023年末開始就組織村民技術骨干開展鳳眼果種苗自主培育,既保留了傳統品種的優良特性,又實現了種植規模的穩步擴大。
技術革新
土專家巧解育苗難題
上巷村鳳眼果樹種植曾面臨苗木采購成本高、適應性不足等難題。2023年起,村委組織動員村內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土專家”組建育苗小組,利用本土優質母樹資源開展扦插育苗試驗。
通過優化枝條選取、基質配比及溫濕度控制等環節,小組成功總結出一套適合本地特點的育苗方法,實現育苗成活率超85%。經核算,每株苗木僅需人工費及基礎物料費,單株種植成本從將近300元一棵的價格降至百元以內,較市場采購成本直降60%以上。
規模種植
千株果木織就生態屏障
依托成熟的自主育苗技術,上巷村科學制定分期種植計劃。2024年在鍋蓋山二期綠美工程中首次使用本村育苗,經過一年生長檢驗,樹木適應性強,成活率高達95%。2025年新一期的綠美建設工程,上巷村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累計節省植樹成本超15萬元,既構筑起生態防護網絡,又實現經濟生態效益雙豐收。
2024年至今,累計種植本村育苗果樹超1000棵,為綠美鄉村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機制創新
全民參與構建管護體系
上巷村創新建立“三位一體”管護機制,實行黨員聯系戶制度,劃分責任片區;推行全民積分管理,激發參與熱情;設立專職管護崗位,確保責任到人。
通過“本土資源+技術傳承+全民參與”模式,上巷村如今已形成“育苗—種植—管護”全鏈條閉環綠美建設模式。上巷村黨支部書記黃梅芳表示:“我們村在進行綠美工作中,發動群眾智慧,不斷總結經驗,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的長效工作機制,真正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
如今,連片成蔭的鳳眼果林不僅成為上巷村的生態名片,更孕育著產業發展的無限可能。通過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村里逐步構建起集鮮果銷售、食品加工、生態研學于一體的多元業態發展模式。昔日的“小果子”正逐步成長為富民強村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發展新路。
鳳眼果研學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杜阮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