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別人家換機器是裁員,中國換機器是擴招。全球工業機器人41%都落在中國,結果不僅沒失業潮,勞動參與率還穩居69%。這操作,連印度都看不懂。這背后,是巧妙布局?還是制度底氣?
中國為啥能一邊換人一邊保人?
從2013年起,中國就開始“批量上機器人”。到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達到30.3萬臺,裝機總量超過29萬臺,占全球比重超四成,穩坐全球第一。而這一串數字背后,最讓人驚訝的不是中國有多少機器人,而是人怎么還沒被“機器趕走”?
中國制造業的“機器換人”,換的不是“崗位數量”,而是“崗位性質”。在珠三角、長三角幾大制造高地,大量重復性崗位確實被機械臂替代,比如焊接、搬運、噴涂這些高危又低效的工種。
但同時,新的崗位快速冒頭——機器操作員、維護技工、系統集成人員、編程技師、視覺識別調試工程師,這些名字聽著高端,實際上正是產業工人的“2.0版”。
用數據說話更有分量。人社部發布的職業緊缺名單里,“工業機器人運維工程師”“系統集成師”等職業長期位居前列。一個中級機器人工人月薪能拿7000元起步,高級工程師直奔2萬元。這不是“失業潮”,而是“結構漲薪潮”。
為什么能做到?一是工種結構可調,中國制造門類全、環節多,不是“一下就全靠機器人”的邏輯,而是“機器干累的,人干精的”。二是產業布局有梯度,珠三角率先自動化,內陸沿用傳統方式,不是“一刀切”,而是“分區換”。
再看案例:寧德時代、比亞迪、美的、格力這類智能工廠,機器人作業線每分鐘產能翻倍增長,人卻沒減少,反而增加了設備維護與系統監管崗位。像富士康在鄭州智能手機產線投用機器人后,工人轉崗為“設備管理師”和“數據標注師”,轉型路徑清晰,不留空擋。
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中國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廣東技工、江蘇高職、浙江產教融合基地,每年輸出幾十萬懂技術的藍領人才。這些人不是“被動留下”,而是“主動上崗”,是“機器人用得順”的前提。
這就解釋了一個矛盾:中國機器裝得多,工人卻越用越多。全球都怕機器人,中國卻用機器人擴了就業。這背后,不是奇跡,是制度、結構與產業調度能力的總成。
全世界怕機器人,中國反倒靠它擴了人手
機器人不是“萬能鑰匙”,但在中國,它成了“人力再配置”的扳手。關鍵在于:中國不僅把機器擺上去了,更把人安排進來了。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滲透不僅限于高端制造,像家具廠、紡織車間、食品包裝、醫藥灌裝這些原本不那么“技術味兒”的領域,現在也被拉入自動化大潮。這種滲透力,催生出一整套龐大的“人機生態鏈”。
據統計,僅工業機器人一項,中國目前就存在至少250萬個相關崗位缺口,覆蓋設備調試、系統維護、程序開發、安全監控等多個層級。傳統工人不是被“踢出工廠”,而是“拉進機房”。
為什么能拉得動?因為中國不僅造機器人,還會培訓人。人社部、教育部每年認定新職業與技能標準,并同步推出教材、實訓基地、認證機制。
從江蘇無錫的職業技能大賽,到河南鄭州的“工業智能工匠計劃”,從廣州市政府給培訓企業發放補貼,到深圳直接拿資金支持企業改造升級,政企合力打造了一個完整的人才“吸收通道”。
再說數字經濟。中國這幾年靠直播、電商、物流、云倉干出了一個新型就業平臺。數據顯示,數字經濟領域已直接吸納2.4億人就業,光電商客服、倉儲配送、內容運營這三項,就支撐了過億崗位。這是“機器人不能干、人來補”的最好例證。
也就是說,當中國制造用機器人提速,中國就業靠數字平臺接盤,這種“雙軌道吸納”機制,是緩沖技術沖擊的最強保護層。即便一線崗位減少,也能在系統中迅速再安排、再分配,不讓“掉下去的人沒地站”。
再加一句,機器人發展快的國家很多,但把機器人用來穩就業的,中國是獨一份。西方國家換機器是為了降本裁員,中國換機器是為了升效提崗。這種系統性應對,不是喊口號,而是靠體制整合、政策激勵和產業協同一塊推進。
機器人不只是干活的,它是產業升級的“放大器”、崗位裂變的“催化劑”、就業系統的“承重梁”。中國能駕馭它,不是因為它溫順,而是中國系統強悍。
印度看著心癢癢,一上手卻如臨大敵
同樣是面對機器人,印度那邊的故事卻完全不同——機器人對中國是工具,對印度則像定時炸彈。
一旦機器人在印度實現中國式的普及,那對印度制造業將是很大的打擊。根據麥肯錫和伯恩斯坦的模型測算,如果印度的機器人密度達到中國當前的392臺/萬人水平,其制造業就業崗位將減少高達72%。這個數字不只是崗位流失,更意味著整個制造產業鏈的崩盤。
而這個鏈條崩不崩,關鍵不在機器人,而在人。首先,印度的勞動力結構高度分層。只有12%的勞動者接受過正規職業技能培訓,絕大多數人靠“邊做邊學”。當產業鏈一旦自動化,沒有技術門檻就無法上崗,剩下的人全都被“排除在外”。
第二,是政策掣肘。《工業爭議法》規定,任何百人以上企業若要裁員,必須向政府申請許可。這種法規設計初衷是“保護勞動者”,但結果卻變成了“禁止企業轉型”。自動化就意味著裁人,裁不了人,企業也就不敢換設備、不敢換流程,最后形成“雙輸”:人沒保住,產能也落后。
第三,是經濟結構。印度服務業占GDP 55%,但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客服、外包、接線等崗位。AI一旦普及,這些崗位最先被波及。以印孚瑟斯為例,這家印度最大外包企業2024年第一季度就裁員近萬人,其中大部分崗位被AI系統接管。伯恩斯坦報告指出,印度每年將因此流失350億美元的外包訂單。
制造業撐不住,服務業又被AI壓,印度當前的失業率已高達7.2%,若機器人廣泛替代,其失業率將突破14%,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勞動沖擊區。
更關鍵的是,印度沒有中國那種“政策-產業-培訓”三位一體的調解機制。機器人上來了,沒人接得住;人掉下去了,也沒人拖得住。這才是根本問題。
參考資料
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發展及就業影響研究-人民論壇-2024-05-16
“機器換人”,換出就業新空間-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2-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