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理科主任、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精神心理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周伯榮
每年的4月7日是全球公認的“世界認知行為治療日”(World CBT Day),這一日子的設立旨在提高公眾對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認知,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并推動這一科學療法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 今天,讓我們揭開CBT的神秘面紗,了解它如何幫助數百萬人走出心理困境。
一、CBT:改變思維與行為的“心理工具箱”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種結構化、目標導向的心理治療方法,旨在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模式來幫助管理心理健康狀況和情感問題。CBT也是當今全球應用最廣泛、實證支持最充分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
二、CBT如何發揮作用?
認知重構:CBT會引導患者識別“自動負性思維”,并通過證據檢驗、邏輯分析等方法,將這些扭曲的認知轉化為更客觀的想法。例如,用“這次演講可能不夠完美,但我會盡力”替代災難化思維。
行為激活:抑郁癥患者常因情緒低落而回避社交,但退縮行為反而加重孤獨感。CBT會制定漸進式行動計劃(如每天散步10分鐘、聯系一位朋友),通過“小步改變”重建積極體驗。
暴露療法:針對焦慮癥、強迫癥,CBT采用系統脫敏法,幫助患者在安全環境中逐步接觸恐懼源(如社交場合、特定物品),同時學習放松技巧,最終減少回避行為。
三、CBT能治療哪些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CBT列為抑郁癥、焦慮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心理疾病的一線療法。此外,它還適用于:強迫癥(OCD)、失眠、進食障礙、慢性疼痛管理、甚至幫助普通人應對壓力、提升心理韌性。研究表明,約60-80%的抑郁癥患者通過CBT顯著改善癥狀,其效果與抗抑郁藥物相當,且復發率更低。
4月7日世界認知行為治療日提醒我們——
認知行為治療(CBT)是循證醫學的典范,其療效已在全球數千萬患者中得到驗證。心理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可以通過科學干預控制的健康問題。若您或家人長期受困于負面情緒、反復陷入行為逃避,應盡早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CBT治療師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