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文前,請點擊“關注”按鈕,后續有更多好文奉上!
20世紀70年代,當時的警方偵破手段有限。
1978年1月10日,遼寧省沈陽市一位姓張的老教授,正在家中休息。沒想到當他的家人回家時,卻發現大門緊鎖,張教授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經過醫生緊急搶救,張教授撿回了一條命。可是,他卻忘記自己經歷了什么。最終,警方根據屋內一袋13斤大米,鎖定了嫌疑人,將血案偵破。
警方是如何破獲這起案子的?
圖|70年代警察
1978年1月10日,距離農歷春節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沈陽很多老百姓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家住沈陽東北工學院內道北濱湖里八號家屬宿舍的張教授,準備在過節前換點大米。
所謂“換大米”,是一種傳統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農民常用自己種植的大米,換取其他糧食或必需品。
1991年春晚有一部經典小品《大米·紅高粱》,講的就是換大米發生的事情。這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也承載了一定的社會和歷史意義。
圖|換大米
1978年1月10日下午兩點左右,張教授聽到屋外有人吆喝“換大米”,趕緊叫住了他們。
一高一矮兩人來到張教授家里,“我想用糧票加現金,換你們一些大米。”
“行啊!”
最終,雙方敲定,用一斤糧票再加三角錢,換一斤大米。
對方稱了13斤大米,按照約定,張教授需要付13斤糧票,再加三元九角錢。好巧不巧,張教授付錢時發現,自己沒帶那么多錢。
“這樣吧,你們若不嫌麻煩,明天再來一趟,到時候我把錢準備好,再給你們!”
“行。”
圖|糧票
第二天下午兩點,一高一矮兩人如約而至。張教授把兩人領進家中,準備給換大米的拿錢。就在張教授轉身取錢之時,二人突然拿出錘子,對著張教授的腦袋,狠狠砸了下去。
張教授已經老了,哪能受得了如此暴擊。沒一會兒,他就躺在血泊里了。
兩人見得手了,立即掏出鐵釬子,戳到張教授的身上。
“如果想活命,就把錢拿出來。”
張教授躺在地上,疼得嗷嗷直叫。
“錢...就在...”
張教授疼得實在受不了,就把家里放錢的地方,全都告訴了兩人。兩人一共搶走了五十斤糧票,再加40塊現金,這些錢放在現在,相當于幾千塊錢,購買力了得!
圖|現金
得手之后,兩人又在張教授家里,四處翻找。拿了一些值錢的東西后,兩人淡定離開。臨走前,他們還把張教授家的門鎖上了。
下午4點多,張教授的家人回來了。
奇怪的是,門上鎖了,家人敲了好久,都沒人開門。
“哎喲,哎呦...”
張教授的家人知道他最近休息,不可能不在家,便仔細聽了聽屋子里的動靜。這時候,家人聽到張教授輕微的呼喚聲。
張教授的家人立即找到開鎖匠,撬開了外面的鎖。此時,張教授已經奄奄一息,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
家人趕緊聯系醫院,把張教授送去搶救。
幸運的是,張教授保住了命。可惜,他傷得太重,已經想不起來家里發生了什么。
經過醫生檢查,張教授的頭部遭受鈍器襲擊,面部也遭受銳氣傷了十幾處。這些還都是皮外傷,張教授的左眼因為受損,不得已被摘除。
1978年1月11日,沈陽市公安趕緊接到報警后,立即趕往現場。
因為張教授家人著急救人,沒有對現場進行保護。等警方趕到時,現場已被破壞。
技術人員仔細勘察了好多次,也沒能提取到有用的線索。
現場不屬于張教授家的只有一根鐵釬子,還有一袋十幾斤的大米。張教授的家人實在沒想到,警方僅憑這兩樣物品,就成功破案。
他們之所以沒想到,是因為遺留在現場的鐵釬子,是十分常見的物品。大米雖然是稀罕物,但家家戶戶也都有。
圖|鐵釬子
這邊技術人員在勘察證物,另一邊偵察人員找到張教授,希望能從他口中,探聽到一些有用的線索。
“我只記得要和人換大米,后來...后來發生什么,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張教授這邊暫時還無法得到更多線索,偵查人員只能先改變調查方向。
經過和家屬核實,張家除了丟失糧票和現金之外,還丟了一臺電視、一臺收音機、一件皮大衣、一塊手表,還有一些過濾嘴香煙、鋼筆、眼鏡等一些小物品。
根據現場勘察的結果,結合張教授的口供,警方確定這是一起謀財害命的案件。
因為現場沒有其他有價值的線索,只有一袋大米,還有一根鐵釬子,偵察人員便將偵察重點,放在了這兩樣物品上。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大米的來源。通過大米,再尋找破案機會。其次,以案發現場為圓心,深入走訪群眾,看看有沒有目擊證人。
此外,派人到醫院挾制照顧張教授。待他恢復健康,看看還能不能想起有價值的線索。
圖|大米
經過走訪,有熱心群眾提供線索。
1978年1月10日和11日這兩天,有人見過騎自行車換大米的人。警方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調查了換大米的兩人,發現這兩人并非兇手。
偵察人員又開始調查鐵釬子。
根據專業人士介紹,遺留在張教授家的鐵釬子并非特殊物品。這種都是工廠用完的余料,很多都給了農村。
也就是說,想要靠鐵釬子找到兇手,難度極大。
警方也通過走訪了解到,這種鐵釬子很常見,大家要么用它作大棚的底柱,要么釘在地上拴牲口。
調查陷入僵局。
另一方面,調查大米的偵察人員頓感責任重大。其實,他們在調查之初,也遇到了大問題。
圖|20世紀70年代警察
原來,張教授的妻子將那13斤大米,和自己大米混在了一起。好在經過仔細辨認,偵查人員終于挑出一些,用于繼續查案。
想要通過大米尋找嫌疑人,這件事看上去無異于大海撈針。不過,警方很快通過大米確定了偵查范圍。
嫌疑人騎的是自行車,他們能在兩天內,連續兩次來到案發現場,這說明他們住的地方和案發現場不遠。
經過一番分析,得出三個區:洪區、東陵區南部和蘇家屯區。
即便只有三個區,也足足有近千個生產隊。
這時候,偵查人員又想到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借助水稻研究所和林土研究所的力量,分析大米成分。
最終,警方確定了案發現場的大米含鉛含鉻量為0.2。這條線索幫了偵查人員大忙,這個含量的大米屬于清水大米。
圖|清水大米
清水大米是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的特產,范圍進一步縮小,現在只剩下了一百個生產隊。
能不能再通過什么方法,再縮小一下范圍呢?
警方走訪了很多技術部門。最終,糧食局的技術人員給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可以通過大米的品種、顏色、成熟度等,進一步縮小范圍。
偵查人員立即將案發現場遺留的大米交給技術人員,讓他們通過和一百個生產隊產出的大米進行比對。
經過進一步分篩查,技術人員確定這是1978年這一年新產的大米。最終,有六個公社的大米符合案發現場留下的大米。
技術人員進一步進行比對,范圍進一步縮小,只有五個生產隊的大米符合條件。之后,技術人員又深入實地勘察,通過磨米的機器進行篩查,再次排出了兩個生產隊。
這樣一來,只有三個生產隊的大米符合要求了。
圖|生產隊
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偵查人員為了提高摸排效率,立即確定了調查方案:只排查1978年1月10日和1月11日兩天沒有出工的人。
經過一番排查,最終只有兩人符合要求。
一名嫌疑人叫劉川,29歲,另一名嫌疑人叫劉杰,26歲。
劉川經濟困難,他欠生產大隊80元。劉杰生活雖然不是很拮據,但他馬上要結婚,也急需用錢。
為了不打草驚蛇,偵察人員悄悄來到劉川家,在他家大棚找到了一個鐵釬子。技術人員拿到鐵釬子后,立即化驗。
最終,發現這根與案發現場遺留的鐵釬子是用同一鋼材原料制成的。
警方走訪時又發現,生產隊的質保主任發現劉川最近有很多變化。從前,他都是抽旱煙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改抽過濾嘴香煙了。
“他還跟我說,如果能給他找一個一百瓦的燈泡,他要送我兩盒!”
證據鏈閉環了。
圖|過濾嘴香煙
為了坐實兩人作案,偵查人員特意請來了已經出院的張教授。他見到劉川和劉杰兩人后,肯定地表示,“就是他們倆!”
最終,劉川和劉杰被逮捕。
令審訊人員有些意外的是,面對確鑿的證據,兩人都矢口否認,他們好像提前對好了口供,竟然說辭一模一樣。
警方又叫來劉川的父母、妻子和妹妹,口供竟然和兩人一樣。
最終,審訊人員從劉杰身上找到突破口。最終,他交代了和劉川兩人作案的經過。原來,他們自從作案之后,就做好了口硬到底的準備。為了防止警方找到贓物,兩人把電視機砸了。
最終,偵察人員根據劉杰的口供,找到了張教授家的手表、電視機殘骸,又從水閘里撈出了半導體收音機和損壞的皮大衣。
圖|半導體收音機
當地老百姓聽說警方僅僅通過一袋大米,就鎖定了真兇,無不稱奇。
即便幾十年過去了,看到警方通過如此單一的證據找到真兇,就足以看見他們的智慧和敏銳。
劉川、劉杰原本都有光明的未來。
可是,他們被眼前的困難迷住了雙眼。他們沒想用勤勞的雙手,讓自己渡過難關,反而通過違法犯罪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可悲可惜可惡。
這起案件也給現在的我們提了個醒,即便要進行商品交易,也謹記“財不外露”的保命原則。
張教授因為讓陌生人進了家門,最終讓壞人有了可乘之機。不得不說,他也是幸運,在鐵錘之下撿回一條命。
最后,我們也感謝為案件偵破辛苦付出的公安干警們。因為有了你們的付出,才維護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將兇手繩之于法,你們辛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