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黃土高原卷起沙塵,蘭州某機關大樓前的公示欄上,干部作風整頓方案在風中獵獵作響。這種物理空間的風與治理體系的風在此刻形成微妙互文——在甘肅人均GDP連續11年墊底全國的陰影下,一場關于發展邏輯的深層辯論正在展開。
林治波歷時七年撰寫的《論甘肅發展》系列評論,將矛頭直指制約西北發展的核心癥結:部分領導干部的官僚習氣與保守觀念。數據顯示,2012至2021年間甘肅與貴州人均GDP差距從17元擴大至1.2萬元,這種經濟地位的滑落與干部作風的僵化形成殘酷對照。實地調研顯示,蘭州部分政務窗口辦事效率較東部城市平均低35%,而行政審批環節冗余度卻高出42%。當沿海地區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時,甘肅仍有17%的民生事項需要跑三個以上部門。
這種效率滯后的背后,是深層的觀念困局。某縣招商局干部坦言:“引進光伏項目時,我們糾結了八個月的土地性質認定,等批文下來投資方已轉投寧夏?!斑@種決策遲緩在循環經濟領域尤為突出——盡管甘肅早在2010年就成為全國唯一循環經濟示范區,但截至2024年,園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新能源裝機量全國第二的河西走廊,卻因輸配電網建設滯后導致30%風電無法并網。
干部作風的異化在政商關系中更為凸顯。某民營企業家回憶:“申請食品加工許可證時,分管局長讓我跑了七趟辦公室,每次都說材料不齊,最后才暗示需要'疏通費'。“這種“前恭后倨"的做派,與張自忠將軍“對百姓噓寒問暖,對日寇堅決抗擊"的作風形成刺眼對比。更值得警惕的是觀念代際傳遞——年輕公務員群體中,32%認為"多請示少擔責"是職場生存法則。
轉變的曙光出現在產教融合領域。蘭州大學榆中校區北校區建設,將2000畝土地劃撥給新能源材料實驗室與旱作農業研究院,這種高??蒲匈Y源的空間重構,正在打破“重審批輕服務"的行政慣性。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西北創新基地的落戶,使張掖糧油作物試驗數據直通海南種子銀行,這種跨區域協作模式或將成為破除地域封閉性的破冰船。
品牌建設的短板同樣亟待突破。甘肅制種業占據全國80%市場份額,卻未培育出任何知名品牌,這種“高產無名牌"的困境在蘭州百合、靜寧蘋果等農特產品中普遍存在。對比寧夏枸杞產業的品牌化路徑,甘肅農產品溢價空間損失年均超50億元。當"甘味"區域公共品牌啟動三年后,其市場認知度仍落后"天府糧倉"28個百分點。
旅游經濟的潛力釋放面臨基礎設施瓶頸。盡管甘肅旅游資源總量居全國第四,但景區間平均通勤時間達4.2小時,較云南高出1.8小時。敦煌莫高窟數字化展示中心建設拖延五年,致使VR旅游體驗落后杭州西湖同類項目兩代技術。這種“守著金飯碗要飯"的窘境,暴露出資源配置的深層矛盾。
轉機或許藏在細節之中。蘭州生態創新城推行的“政策計算器"小程序,將187項惠企政策轉化為可量化指標,使企業申報效率提升60%。張掖某鄉鎮試點的“干部駐村日記"制度,要求科級干部每月至少記錄30條民生訴求,該做法使群眾滿意度同比提升22%。這些微創新雖不起眼,卻可能成為破除官僚積習的楔子。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背景下,甘肅正站在歷史轉折點。當“蘭石速度"創造72天完成用地審批的紀錄,當敦煌研究院用數字技術讓千年壁畫“活"起來,這片土地展現出的生命力令人振奮。但真正的突圍,仍需從每個辦事窗口的效率提升開始,從每次招商引資的誠意積累開始,從每項民生工程的扎實落地開始——畢竟,發展的密碼不在宏大的口號里,而在無數個具體而微的改進中。
留給甘肅的一點思考:
當傳統治理思維遭遇現代產業需求,什么才是破除官僚習氣的關鍵突破口?
法律支持
聲明:本公眾平臺致力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轉載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聯網,存在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本公眾平臺所刊載的內容、產品、服務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權、產品服務和質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責任由內容提供方負責,與本平臺無關。文中全部內容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