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圣誕老人故鄉、北極光、獨特的桑拿文化……這是被譽為世界最幸福國家的芬蘭。
今年中芬兩國迎來建交75周年,芬蘭是最早承認新中國并與新中國建交(1950年)的西方國家之一,是首個與新中國簽署政府間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也是第一個開通從西方國家首都直飛中國首都航線的國家。
對于當前全球化面臨的巨大挑戰。芬蘭前總理(1991年至1995年)埃斯科·阿霍(Esko Aho)近日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話時表示,全球需要讓現有的系統繼續工作,必須保證貿易體系、全球安全體系、全球治理體系能夠正常工作,我們都依賴它們,包容性的全球化必須建立在此基礎上,希望情況有所好轉。
1991年,36歲的阿霍在大選中獲勝,成為芬蘭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理,也同時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年輕的政府首腦。芬蘭人送給他一個廣泛流傳的昵稱:坎努斯(芬蘭城鎮)的肯尼迪。
在擔任總理期間,阿霍最大的成就是促成了芬蘭加入歐盟,促進了芬蘭經濟的發展。但這一舉動違背了他所在政黨的最大支持群體——鄉村支持者的利益,他們并不愿意芬蘭進入歐盟。在選民向背和國家利益之間,阿霍最終選擇了后者。卸任總理后,2004年至2008年,阿霍擔任芬蘭創新基金Sitra主席。2008年至2012年,他擔任諾基亞公司執行副總裁。
提到芬蘭,“世界最幸福國家”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更“神奇”的是,這種幸福和經濟表現似乎沒有必然關聯。
2023年,芬蘭是歐洲經濟表現最差的國家之一,GDP同比萎縮1%。2024年,芬蘭GDP再度下降0.2%。芬蘭銀行(央行)預計,芬蘭經濟增長在短期內仍將保持溫和,尤其受到低投資水平的限制。
外部層面,保護主義浪潮也給芬蘭帶來巨大挑戰。阿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制定的規章制度并不完美。但看看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時,現有秩序的替代方案不是新的秩序,而是維護、完善當下的秩序,小型國家的命運尤其需要依賴基于規則的體系。
即使面臨內外部挑戰,今年3月公布的《世界幸福報告》顯示,芬蘭仍連續八年獲評“最幸福國家”。《世界幸福報告》由牛津大學幸福研究中心與蓋洛普、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和獨立編輯委員會合作發布,通過讓人們給自己的生活質量打分(從0到10分不等)來對全球“最幸福國家”進行排名。
幸福的秘訣是什么?阿霍對記者表示,背后的原因是芬蘭社會的信任程度很高,信任機構和信任同胞,這是芬蘭社會的基礎。其次是環境部門,芬蘭取得了很大進步,干凈、安全,對兒童也有益。
盡管面臨經濟挑戰,但阿霍告訴記者,芬蘭人仍然感到很安心,相信能夠生存下來并且取得成功。
在“佛系的北歐國家”標簽背后,芬蘭的整體競爭力并不弱,在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23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十一位,在生態環保、信息通信、清潔技術、新能源、機械制造等領域居世界前列。1995年芬蘭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洲經貨聯盟(歐元區),是北歐唯一的歐元區成員國。
芬蘭政府重視技術創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信息通信技術(ICT)產業是芬蘭的特色產業,包括游戲、手機硬件和軟件、通信服務與網絡、信息通信安全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系統等。
中芬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阿霍表示,芬蘭和中國有著特殊的關系,75年前就開始了外交關系。從那時起,兩國之間就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
近年來中芬合作加深,去年芬蘭總統訪華時,中國決定對芬蘭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中芬兩國宣布了《關于推進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工作計劃(2025-2029)》(以下簡稱《聯合工作計劃》),關注低碳發展和可持續增長,衛生和福利,食品、林業和水,科技、教育和體育,以及文化和旅游。上述領域合作不僅將為中芬兩國帶來實際利益,也具有重要全球意義。應對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有助于兩國實現碳中和目標。
低碳發展是中芬雙邊合作的重要議題。中芬將在現有清潔、低碳和可持續增長合作基礎上,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原則和規則,著眼各自國家自主貢獻,積極尋求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雙方將通過公共和私營部門合作,采取切實行動推動可持續增長。除相關政府部門和中央機構之外,兩國地方政府、知識機構同樣是推動低碳議程的關鍵參與方。
如今世界面臨三大挑戰:綠色轉型、能源供應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面對這些挑戰,合作的必要性愈發凸顯。在阿霍看來,中國在全球經濟、政治、安全、基礎設施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國在國際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承擔了巨大責任,傾聽中國的聲音非常重要。
對于具體合作領域,阿霍認為未來中芬在綠色轉型、科技、教育等領域可以加強合作,中國有很多領先的技術,而芬蘭有比較多的監管經驗和一定的技術成果。例如,芬蘭是生物經濟領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中芬可以開展廣泛的合作。芬蘭和中國的經濟非常互補,可以相互學習。
《聯合工作計劃》顯示,中芬雙方將氣候變化、碳中和、循環經濟和衛生確定為雙邊科技創新合作的優先領域。雙方低碳發展和可持續增長合作重點包括能源轉型、循環經濟、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環境。
中歐合作的未來也值得期待。阿霍分析稱,中國和歐盟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賴,無法想象在貿易等領域的相互依存關系會消失,未來需要共同努力,推動經濟和貿易領域的合作,應對氣候變化、能源供應等挑戰,需要快速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隨著人類逐漸邁進AI時代,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但面對AI的負面影響,阿霍認為合作和競爭都必不可少。
一方面,人工智能將為公司、政府等帶來巨大的利益,人工智能將提高生產力,創造新型服務和解決方案,尤其是在綠色轉型、能源供應和銀發經濟等領域。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能產生一些潛在負面影響,需要制定全球性規則,但如何達成共識是巨大的挑戰,阿霍希望中國、歐盟、美國這三個最大的參與者能夠共同努力,設計通用規則對所有人都有好處。
AI時代怎樣進行更合理的治理,目前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案,這和早期的移動技術類似。阿霍回憶道,“1983年大家并不了解未來移動技術應該有怎樣的指南,但隨后,政策制定者、企業、科學家等齊聚一堂,建立了標準,2000年已經有7億人可以使用移動設備。”
如何相對均衡地走進AI時代?阿霍對記者表示,背后要考慮兩個維度:縱向的發展和橫向的發展。縱向的發展缺乏公平,一些地區未來肯定會領先,一些國家無法企及,很難能夠趕上。橫向發展應該考慮均衡主義,實現某種程度的公平,讓落后的國家能夠迎頭趕上,小國和小公司也有機會做得很好,它們更靈活。
目前歐盟在全球競爭中落后了,在人工智能等領域落后于美國和中國。阿霍認為歐盟必須設定新的優先事項,將越來越多的資源投入到對未來至關重要的科學技術、安全等領域。不僅要挖掘新資源,也要以更有效的方式使用現有資源。
一方面,當前全球正處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早期階段,阿霍認為競爭是好事,將帶來不同的解決方案。在技術進步的同時也需要理解技術的機遇和風險,而這種理解需要時間,希望世界對各種選擇和投資保持開放,對技術有更好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全球需要更廣泛的合作。阿霍認為,聯合國有時候并不能幫助全球解決AI時代的鴻溝,需要更多的、大大小小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需要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專家共同組成委員會,坐在一起探討、達成共識。
展望未來,阿霍對記者表示,如今社交媒體的作用非常強大,人們過度關注當下的議程,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在歷史上,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未來的需求。我們需要多關注歷史因素以及未來的需求,而不僅僅關注當下發生的事情,需要理解當下與歷史、未來的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