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話題與膠東尋根有關,這次要尋根的是一位孫姓人,其家族是在清代從登州府遷至關外。
根據尋根者的介紹,其家族始遷祖的名諱為孫準(妻子陳氏),大約是在1775年(乾隆四十年)闖關東,最終定居于現遼寧省(大連)莊河市吳爐鎮和平村,繁衍至今己經歷12代人。
與以往介紹的大多數尋根者相比,這位孫姓朋友是幸運的。因為,其“先祖碑文”中留下了一段關于家族原籍地的珍貴記載,稱:“(先祖)山東登郡海邑陽臺人。”
所謂“登郡海邑”,即登州府海陽縣的“文言簡稱”,而后面的“陽臺”,應當指的是具體村莊名稱。按照這個邏輯推斷,如果在清代登州府海陽縣地界內找到名為“陽臺”的村落,并且村里有孫姓居住的話,那大概率就是尋根者的祖籍地。
遵循上述思路,收到尋根者的留言之后,我們開始查詢清光緒版《海陽縣續志》中的村莊名錄,很快找到了一個答案——根據記載,當時海陽縣乳山鄉于疃社轄下,就有個名叫“陽臺”的村莊。
海陽乳山鄉于疃社的轄區,總體位于現海陽市留格莊鎮地界上。通過比較不難推斷出,于疃社陽臺村對應的就是如今留格莊鎮的“楊臺”村(現分為前后兩村)。
(▲海陽市留格莊鎮前后楊臺村的位置示意)(▲海陽市留格莊鎮前后楊臺村的位置示意)
而根據《海陽市鎮村簡志》的記載,楊臺村有胡姓建村和孫姓建村兩種說法,其中孫姓建村的說法具體是:元末明初,孫姓從“小云南”來此定居。因建村處有一泥臺,上長有茂密的楊樹,故命名為楊臺村。
由于規模較大,楊臺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分為前后兩村。2002年時統計,前楊臺村有500余戶,有孫、于、王、趙、高、楊、梁等7姓;后楊臺村有300余戶,有孫、王、馬、于、李、姜、辛、高、劉、梁等10姓。兩村均以孫姓居多。
綜合地名和姓氏來推斷,那位孫姓尋根者要找的“登郡海邑陽臺”,應當就是現海陽市留格莊鎮的(前后)楊臺村。此次尋根之所以相對順利,關鍵就在于祖碑保留下來的珍貴線索。
根據尋根者介紹,其家族正準備續修族譜,計劃將膠東祖籍地的情況也一并寫入。如果有朋友了解海陽市留格莊鎮的(前后)楊臺村孫姓族譜的詳細情況,歡迎在此留言介紹,不勝感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