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百家之源”,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經典當中的經典,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和智慧財富。
《易經》博大精深,飽含智慧,諸子百家的思想,無不與《易經》相關聯。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它是用來占卜的書籍,也有人說它是一部哲學著作,只是大家看到了《易經》的一個方面。
其實,不管是修身養性、治國安邦,還是預測占卜、趨吉避兇,《易經》的思想,確實已經全部包括在內。
《易經》的占卜功能,往往是老百姓最為熟悉的,也最受歡迎,因為大家都想趨吉避兇,消災免難。
當然,通過易經八卦,確實可以預測一些未來的事情,但無論你怎么預測,都離不開一條根本規律,就是《易經》中的這一句: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這才是《易經》的核心思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你也就不用到處找別人到處算命了。
我們中國人向來說話都留有余地,但這句話卻說得特別絕對,用了一個“必”字。就是說明這個規律,是沒有例外的,只要是經常積德行善的家庭,就一定會有余慶,只要是經常做不善之事的家庭,就一定會有余殃。
很多人看到一些社會現象后,發現經常行善的人,過得卻很艱苦,那些經常做壞事的人,反而過得很風光。所以就開始懷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認為做善事未必就得好報,做壞事未必就得惡報。
而《易經》中的這句話,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肯定的結論,告訴大家不用懷疑,人行善,肯定會有余慶,人行不善,肯定會有余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因果規律。
這句話看明白了,其實就不用占卜算命了,你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心里沒點數嗎?只要你做了壞事,種了惡因,早晚都會得惡果;只要你做了善事,即使現在沒有回報,但早晚都會得善果。要想改變命運,要想趨吉避兇,根本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只有積德行善這一個方法。
這句話里的“不善”,也非常精妙。為什么不用“惡”,而是用“不善”呢
不善包括的范圍面就廣了,惡只是其中一種。《太上感應篇》上有一句話:“見善不為”,這就是不善,這也是損德的。本來善事擺在你的面前,給你機會行善,你卻不愿意去做,雖然你沒有做壞事,但這也是過錯。因為你的不作為,可能會讓別人受到巨大的損失和傷害。
這句話里的“余慶、余殃”,為什么要用“余”字?因為你的善行與不善行,都會影響到子孫后代,你行善,就能為子孫積德,福蔭子孫;你做不善,就會給子孫留下災殃。所以我們中國人如果發達了,都會首先感恩祖宗,是祖宗積德,才讓他獲得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