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3期 副刊
20世紀以來,為了拯救清末不斷走向衰落的寫意文人畫,有擔當的中國畫家拿出了不同的方案。其間雖然多有論爭,但是在一個問題上是達成共識的,即他們一致認為中國畫的創造、創新離不開寫生。
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寫生不僅貫穿于20世紀中國畫創作的始終,更發揮了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對于中國畫而言,寫生不僅僅是一種積累素材、獲取靈感的方式,同時也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傳播方式。20世紀初,李叔同、劉海粟等留學歸來的年輕藝術家,以挑戰的姿態把人體寫生引入美術課堂,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20世紀的中國畫家如何能夠深入理解、領會西方歷史悠久的寫實人物畫傳統,又如何能夠準確把握人體結構、開拓寫實主義中國畫的新篇章?于此而言,人體寫生塑造了中國人物畫家的眼睛,也塑造了他們的心靈。再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邊疆寫生,如果沒有一批批的中國畫家深入邊疆的高原、草原采風寫生,20世紀中國畫的題材、風格會失色不少。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意氣風發的藝術家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感念、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和祝愿,踏上了紅色圣地寫生的征程,石魯的《轉戰陜北》、錢松嵒的《紅巖》、李可染的《井岡山》等一系列精品力作,無一不是伴隨著中國畫家寫生的腳步而誕生的。
新時期以來,中國畫家的創作同樣注重寫生,祖國大地上到處是他們背著畫架寫生的身影。在這一點上,當代的中國畫家與20世紀的中國畫家是一脈相承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審美的變化,當代畫家的寫生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主題寫生是20世紀中國畫寫生的顯著特征之一。為了謳歌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中華民族四時如春的大好河山,傅抱石、李可染、關山月等老一輩中國畫家,都不止一次地周游寫生,而每一次都會有杰作誕生。當代中國畫家的主題寫生,與老一輩中國畫家相比,出現了兩個較為顯著的變化。第一,當代中國畫家的主題寫生,更側重于謳歌新時代、新生活、新氣象,寫生對象也多為新形象、新事物。如劉萬鳴擔任首席創作的《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工程》,就是這樣一件主題鮮明、題材新穎、技法精湛的作品。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劉萬鳴帶領創作團隊在西北大漠、上海都市間的工地上往來寫生,最終把新時代科技飛躍、基建進步、民生改善的可喜景象呈現出來。同樣是歌頌新時代的偉大建設事業,在這件作品里出現了各種高科技輸電、輸氣設備,以及直入云霄的高樓、風馳電掣的高鐵等,無不形象地展現著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從中也可以覺察到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新成就。類似的作品還有《南水北調工程》?。第二,當代中國畫的主題寫生,更加注重思想性、自然性、藝術性的融合,打破了主題創作過于側重思想性的弊病。如陳家泠以紅色革命圣地為題材,創作了一批主題繪畫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除了突出革命標識、烘托革命精神,他還用精致的線條、唯美的色彩,形神兼備地刻畫出井岡山等圣地風貌,美得新穎、美得深刻,開創了中國畫主題創作的新局面。
劉萬鳴、裴書鴻?《南水北調工程》?紙本水墨?450cm×385cm?2024年
作畫貴在行萬里路,但為條件所限,傳統文人的游歷范圍非常有限。20世紀的中國畫家,相對傳統文人走得要遠得多,他們有的走向邊疆、有的走向域外,但是當代的中國畫家卻走向了鮮有人跡的地帶,在極地嚴酷的自然環境里揮毫寫生。如冰雪主題創作藝術家于志學曾多次不顧年高體衰,到南極、北極、喜馬拉雅山考察寫生,目的就是見前人所未見、畫前人所未畫。他的《極地體驗》等作品,以極地風光為題材,結合他獨創的冰雪畫法,讓我們在中國畫中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2015年,蔡廣斌、黃致陽、劉子建、陸春濤、王天德、魏青吉、張正民、朱雅梅八位水墨藝術家遠赴南極考察寫生,歸來后舉辦了“極光墨?!厮艿娘L景”展覽。這個展覽不僅能讓我們在畫家的引領下領略極地風光,同時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在我們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卻日益面臨著氣溫升高、冰川融化等各種生態惡化的現實,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八位藝術家此次寫生,不僅是為了完成一件作品、舉辦一個展覽,更是為了引起更多的人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和反思。由此可見,作為一種藝術活動的當代中國畫寫生,已經與時代最前沿、最尖銳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從而也就具備了觀念性、先鋒性。
當代中國畫家的寫生與20世紀相比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看得更遠更深。經過幾代中國航天人艱苦卓絕的努力,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神舟五號升入太空,我們終于實現了自己的飛天夢。自此,宇宙飛船為我們帶回了大量的宇宙圖像,雖然目前還沒有中國畫家乘坐宇宙飛船到太空寫生,但是他們憑借這些圖像已經開始在宣紙上,用水墨暢想他們的宇宙寫生之旅。如范琛的《太空一瞬》、潘川的《月球上的童趣》、劉輝煌的《太空漫步》等作品,都是用新穎的筆墨語言,構筑了浪漫而詩意的宇宙空間。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中國畫家未來到太空旅行、寫生,將不再遙遠。■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理論專業委員會研究員)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劉 晶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