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家夷
春季氣溫起伏不定,極易使呼吸道黏膜受損,產生諸如咳嗽、痰多、氣喘等癥狀。而這些癥狀總會被誤認為是“換季不適”,實則卻潛藏著一系列呼吸道與肺部疾病的風險,其中就包括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
慢阻肺病在我國呈現出“三高三低”特點,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療費用高和公眾知曉率低、肺功能檢測率低、基層規范治療率低。數據顯示,我國慢阻肺病患者近1億人,但僅不足10%公眾知曉慢阻肺病,70%-89.6%的患者存在診斷不足,40歲以上患者的藥物治療率僅有11.7%,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基于此,去年慢阻肺病已被正式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基本公衛),患者將擁有個人“健康檔案”,可享受免費的追蹤查訪、常規檢查等健康服務。如今,在全國多地如成都地區,該政策相關工作也正積極開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探索新型患者健康服務模式,助力更多慢阻肺病患者能夠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有效提升生活質量,減輕疾病負擔。
慢阻肺每次急性加重都可能是“致命打擊”
如何降低急性加重風險?
慢阻肺病主要癥狀為慢性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胸悶、疲乏、消瘦、焦慮等。由于慢阻肺病氣道炎癥持續存在,細菌、病毒、空氣污染、冷空氣刺激、心血管以及其他相關合并癥等因素常會導致急性加重的發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毛兵介紹:“每到冬春季節,就有很多來醫院看慢阻肺病的患者,尤其是處于急性加重期的。每次急性加重的發生都會加劇炎癥反應,造成氣道阻塞和結構改變。如果是病情嚴重的,還有可能發生心力衰竭、心律紊亂、肺栓塞等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已有數據顯示,在慢阻肺病患者中,心血管相關死因占比高達26%-39%,然而在實際的疾病管理過程中,這一重要風險因素卻常常被忽視。因此,對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心肺風險的綜合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還會導致肺功能下降速率增加95%以上,帶來不可逆的損傷,因此,慢阻肺病治療的主要目標就是減少和預防急性加重,降低心肺風險。毛兵主任強調:“慢阻肺病需采取綜合措施,做好長期規范管理。冬春時節還是要注意防寒保暖、嚴格戒煙、配合規范的治療等,都是規避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風險的有效舉措。”此外早篩早診,有助于識別慢阻肺病高風險人群和疾病早期階段,更早采取規范治療和干預措施,有效預防急性加重。因此毛兵主任建議高危人群如40歲以上、長期吸煙史、慢性呼吸道癥狀或家族史等,在每年健康體檢中加入肺功能檢測,盡早診斷和干預。
成都已開展上下級醫院聯動協作
賦能基層慢阻肺病規范管理
在各地基層醫療機構推動基本公衛落地的過程中,診療水平直接影響著疾病防控的成效。然而,基層地區依舊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設施設備不完善、藥物配備不足、醫保報銷限制,以及醫務人員短缺且任務繁重等問題。對此,來自成都市武侯區的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曾慶秋分享了如何拓展慢阻肺病管理范疇,幫助居民更好治療且管理疾病的相關經驗,她表示:“借助政策支持,我們首先進行了橫向整合,將慢阻肺病的基本公衛工作和基層醫務人員現有工作進行融合,例如在老年人的年度健康體檢中加入慢阻肺病篩查管理、積極開展疾病科普教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融入‘慢阻肺病管理包’;另一方面,通過上下級醫院聯動協作進行縱向整合,慢阻肺病穩定期的患者在基層持續高效建檔進行管理隨訪,對基層醫生實施慢阻肺病管理的專項培訓,讓診療能力更扎實;若沒有能力診治的急性加重患者及時送往上級醫院,實現患者合理分流和雙向轉診。”
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基層醫療機構更加貼近居民,具有服務連續性強、精準度高、干預速度快等優勢,可實現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持續跟蹤,降低急性加重發生風險。曾慶秋主任介紹:“去年,我們幫助百位患者實現了早篩早診,隨訪率達到100%。未來,隨著基層建設持續完善,基層醫療機構與上級醫院、醫生與患者將共同推動基本公衛政策落地見效,共同防治慢阻肺病,幫助億萬家庭享受健康呼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