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西漢使節,奉命出使匈奴的蘇武和使團成員被匈奴扣留在貝爾加湖畔長達十九年,不得不以牧羊為生。
在這十九年里,無論匈奴怎么威逼利誘,蘇武都絲毫沒有動過投降的念頭,這讓他成為了忠誠與堅韌的代名詞。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后來漢朝解救蘇武時,順手帶回來當時和他一起被囚的一位小隨從,而這位小隨從在回到中原之后,立馬搖身一變成為了匈奴的可怕對手,甚至在后來“暴揍”了匈奴,讓匈奴提到他的名字就感到頭疼,他就是后來的光祿大夫、長羅侯常惠。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這位不起眼的小隨從的故事。
何為匈奴
說起“匈奴”這個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個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不斷地侵擾中原內陸,給當時的政權造成了不少麻煩。
“匈奴”一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王會篇》《山海經·河內南經》以及《戰國策·燕策》上都曾出現,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當時活躍在東亞草原上的多個氏族部落和部族,其勢力已經覆蓋到了現在的俄羅斯貝爾加湖區域,并開始以部落聯盟作為根基,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
到了西周時期,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平王不得不東遷洛陽,西周滅亡。等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不斷騷擾趙國的林胡和樓煩驅逐回了蒙古草原,而這兩支部落則快速融入到了當地的匈奴部落,形成了一個新的整體。
公元前三世紀,也就是東周周慎靚王時期,當時正處在戰國時期,隨著以中央王庭、左右賢王為主體的政治結構的形成,匈奴控制了當時現在的中國東北、蒙古國、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北部等地區的巨大疆域,并開始不斷騷擾中原地帶。
雖然在趙國末期和秦統一天下后遭受過李牧和蒙恬的兩次嚴重打壓讓匈奴損失慘重,“不敢南下而牧馬”。但是對于這種游牧民族而言,打是永遠不會被打服的,他們往往會在輸掉戰爭之后找一個地方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然后伺機待動。
不久后,冒頓單于殺死父親頭曼單于,匈奴在他的治下迎來了一波野蠻生長,接連吞并了多個部落,收復了河套之地,兵鋒直指燕、代之地。
而它的繼任者老上單于也是不遑多讓,破月氏、服丁零、降渾庾、屈射、鬲昆、薪犁,使得匈奴逐漸成為了漢朝的心腹大患。
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來去飄忽,行蹤較難捕捉,再加上漢朝文景兩帝一個重文輕武,一個因為平定七國之亂消耗巨大,因此對于匈奴一直報以和親為主,打擊為輔的政治策略。這也讓匈奴越發地囂張起來。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逃不過盛極而衰的鐵律,到了漢武帝時期,在經歷了文景之治的勵精圖治之后,漢朝逐漸將之前的策略轉變為和親為輔,打擊為主。
在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獨掌大權之后,先后對匈奴發動過十余場大型戰役,終于在經歷了河南、河西和漠北三場大捷之后,漢朝軍隊一路追擊,直到將驅趕到了貝加爾湖附近才因為人困馬乏消耗巨大收兵,衛青、霍去病將領也正是在這些戰役中得以名留青史。
我尊稱你為岳父,停戰吧
在輸掉了和漢朝的戰爭之后,匈奴確實消停了一段時間,在“無窮之澤”旁放馬牧羊休養生息,這期間恰逢西漢戰神霍去病去世,漢朝一時間在對匈奴的戰事中再次處于不利局面,給了他們恢復元氣的機會。
在這段時間,漢朝不斷地向匈奴派出使者,對其進行威懾。但是匈奴根本不吃這一套,雖然打不過你漢朝,但是你也別想靠著些使者來嚇唬我,因此很多使者不是被殺就是被扣留在匈奴,一時間漢使成為了高危職業。
直到公元前101年,匈奴新的大單于且鞮侯單于上位,可能是因為連年戰爭讓匈奴也有點吃不消了,于是這位大單于向漢武帝提出,“咱們不打了,和平相處吧,從此之后我尊你為老丈人”。
為了表示誠意,且鞮侯單于除了獻上牛羊珠寶等禮物之外,還下令放回了之前被扣留的使臣。
而漢朝這邊,在霍去病死后其實在對匈奴的戰爭上一直沒有占到便宜,就連趙破奴這樣的名將都沒逃過兵敗被俘的命運。
聽到這個消息,漢武帝不禁大悅。這感情好啊,反正這么多年仗打下來,錢沒少花,但是便宜卻沒咋沾。瞌睡碰到枕頭,人家臺階都遞過來了,咱也就坡下驢吧,不打了,咱不打了。
于是,漢武帝以蘇武為中郎將,張勝為副中郎將,帶著一個一百多人的團隊帶著大量的賞賜之物出使匈奴,展示上邦之姿。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常惠就在這個出使隊伍里,他的職務當時是“假吏”,在當時可以理解為代理吏員,有點像現在的臨時工或者外包。
在出發前,無論是蘇武、常惠,或者是匈奴都不會想到,他們三方的命運都將發生驚天的變化。而這一切的的起因,都是因為使團二把手張勝的一次愚蠢行動。
豬隊友謀事不密,受牽連蘇武牧羊
經過長途跋涉,蘇武一行人終于到了匈奴的地盤,見到了且鞮侯單于。后面的流程大概就是宣讀漢武帝圣旨和恩賜的禮單,然后聽匈奴單于對漢武帝的謝恩之詞了,估計無非就是漢朝皇帝怎么這么英明,漢朝怎么怎么強大,我們以后和平共處,不打了,大家都是朋友嘛。
然而,且鞮侯單于雖然表面上對蘇武的使團客客氣氣的,但實際上對于使團提出的要求卻一直是顧左右而言他,最后甚至直接把他們晾到了一邊,不再搭理了。
眼看著和匈奴“睦鄰友好”大計難以實現,蘇武等人就決定返回了,且鞮侯單于也把蘇武他們回程要務安排好了。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張勝卻正好從曾經的老鐵虞常(早先被扣押的漢使)嘴里得知了匈奴緱王正在和他一起密謀劫持且鞮侯單于的母親為人質,發動政變的消息,張勝這個愣頭青當即決定,他要幫自己的老鐵虞常一把。
于是,張勝私底下為虞常提供了不少資助,當然他所做的一切蘇武等人是一無所知的。拿到錢的虞常可是秘密地招兵買馬,可是聰明人都應該明白,政變這種事情最好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匈奴才多大,你虞常就是做的在隱秘,也難保不被其他人知道。
果不其然,就在虞常他們趁著且鞮侯單于外出打獵準備動手的時候,隊伍里面出現了“大聰明”,這個人秘密離開了隊伍,把他們的計劃告訴了且鞮侯單于。
匈奴的騎兵什么水平?我打不過你李牧、蒙恬、衛青、霍去病,但是我可是能和李廣打得有來有回的,你區區一隊連正規軍都算不上的烏合之眾,也配?
這場鬧劇很快就被鎮壓,挑起事端的緱王和虞常,一個被殺,一個被活捉,但是事情卻遠遠沒有結束。
事情敗露后,匈奴這邊認定這個事情多多少少會和漢朝有關系,因此就把蘇武和他的整個團隊都扣了下來,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了再另行處置。
話說這個虞常,心理素質也著實一般,剛一受審就把張勝做過“贊助商”的事情給拱了出來。
這下且鞮侯單于一下就炸鍋了,心想“我出于禮貌叫你當親老丈人,你真把我當兒子耍啊”,當即就下令要把蘇武和他帶過來的一百多口子人全都殺光。好在身邊的大臣及時勸阻,又搬出了之前中行說投降后為單于出謀劃策的例子力主勸降,這才保住了他們的性命。
但是蘇武苦啊,這件事發生前他完全是不知情的,完全就是被張勝給坑了,現在事情發生了,匈奴這邊又懷疑自己也參與了這次事件,甚至懷疑他才是幕后策劃的主腦,這口“支持匈奴內部叛亂”的鍋,蘇武是不想背也得背了,真的是比本澤馬還冤枉。
蘇武不僅是個把名節看得比命還重的人,還是個硬骨頭,一看匈奴這邊要招降自己,直接拔刀就抹了自己的脖子。
他這個舉動嚇壞了前來招降的匈奴大臣,趕忙叫來了醫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蘇武救了過來。
蘇武寧死不降的氣節也讓單于佩服,但是畢竟謀反是大事兒,何況已經認定了蘇武是嫌疑人,事已至此是說什么也不會放他回去了。
于是單于一拍椅子,得,既然你不投降,那放羊去吧,等到什么時候公羊能生崽產奶,我什么時候放你回去。
獻奇計蘇武歸漢,擊匈奴常惠立封侯
在蘇武硬剛匈奴招降使者和單于這段時間里,咱們今天的主人公,也就是“假吏”常惠這個使團臨時工一直陪在蘇武身邊,蘇武自殺被救過來之后也是他把蘇武送回營帳的。
但是自從蘇武還是當“羊倌”開始,單于就把常惠以及使團其他成員和蘇武分開了,蘇武一個人在北海牧羊,常惠則和其他隨從一起被囚禁在了其他地方。
話說蘇武牧羊的日子苦啊,除了風餐露宿之外,還要與黃沙為伴,天長日久,他所持的旄節都變禿了。
而另一邊常惠的情況要略好于蘇武,雖然也失去了自由,但住的地方的環境肯定是好于貝加爾湖的;另外,蘇武身邊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這種折磨其實是非常要命的,而常惠這邊是和其他使臣一起被囚,平常至少還有人能夠說話,排解排解心情。
但是,常惠這個人注定不是池中之物。在其他使臣自怨自艾的時候,他卻利用自己“臨時工”的身份頻繁和當地人接觸,學會了當地語言,熟悉了周邊環境,甚至“攀”上了匈奴貴族,經常與他們飲酒談笑,將自己偽裝成了“匈奴人”,積攢了不少情報。
時光一晃19年,此時漢武帝已經去世,漢昭帝即位,他聽取大臣們的建議,再次與匈奴和親,同時提出希望匈奴能夠放了蘇武等人。
卻不料匈奴這邊卻以蘇武已死的理由搪塞,一時間漢使也是無計可施。正在此時,常惠憑借多年積攢的人脈成功見到了漢使,并告訴漢使,蘇武還活著,這會兒正在貝加爾湖旁邊放羊呢。
為了讓匈奴痛快放人,常惠獻計,等到漢使再見單于的時候,告訴他漢昭帝打獵時射中了一只鴻雁,而鴻雁腿上綁著一封寫有蘇武在北海牧羊的紅綢,匈奴人向來迷信,這種說法他們是不會反駁的。
果不其然,當漢使將“鴻雁傳書”一事講給匈奴單于之后,匈奴終于答應讓漢使和常惠一起前往北海接回蘇武。就這樣,被囚19年的蘇武和使團其他人終于可以回歸漢室,但原本百余人的團隊,僅存10人。
回國之后,所有人都獲得了封賞,常惠被封中郎將,隨后又被封為光祿大夫,但在漢昭帝時期卻始終沒有被重用。
直到漢宣帝時期,被匈奴圍攻的烏孫國向漢朝求救,漢宣帝發兵15萬,分五路救援烏孫國,常惠則因為會說匈奴語,熟悉匈奴地形和打仗用兵習慣,率領300重裝馳刑士(囚徒兵)星夜趕往烏孫國,配合漢朝軍隊的行動。
常惠深知烏孫騎兵有多能打,只是不會打,于是他在到了烏孫國之后提出了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的戰略,為烏孫國國王昆彌制定了一條合圍匈奴的計劃。
這場仗讓常惠一戰成名,他與五萬烏孫騎兵一起對躲避漢軍主力的匈奴部隊設伏,將他們圍在了沙漠里。
戰斗結果可想而知,疲憊不堪的匈奴部隊被以逸待勞的聯軍部隊打得潰不成軍,根據歷史記載,這場戰斗中光是俘獲的匈奴父輩、嫂輩、還有王、將及以下的兵士就將近4萬,牛、羊、戰馬、各類牲畜共計六十多萬,重創了匈奴,讓他們徹底打消了染指西域的念頭。
這次對匈奴的勝利是衛青和霍去病之后,漢朝對匈奴用兵最成功的一次,其戰略意義重大。
此戰在西域引發了震動,西域各國無不對漢朝敬畏有加,紛紛歸附,而之前建立的絲綢之路也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得到了進一步疏通加固。
其實在戰斗結束后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烏孫國把全部戰利品據為己有的同時,還把常惠出征時所帶的官印、節杖和綬帶這些代表皇權的信物給偷走了,這讓常惠在歸途中一直提心吊膽,生怕回去受到重罰。
但漢宣帝絲毫沒有追究這些,對常惠的戰績褒獎有加,冊封他為長羅侯。
在此之后,常惠全權負責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伐工作,穩固了漢朝在西域權威的同時,也有效斷絕了匈奴在西域的擴張計劃,強烈沖擊了匈奴的經濟發展。
除此之外,隨著西域的穩定,絲綢之路得以蓬勃發展,漢朝與西域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異常順暢,大大促進了漢朝的經濟與文化發展。
或許在被俘的那一刻,漢朝和匈奴都不會想到,一個出身微末的小人物竟會給雙方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常惠無愧為英雄也。
參考文獻: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常惠——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史志
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
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