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啊,爸爸來看你了,不要怪爸爸,爸爸找了你38年,小時候爸爸把你抱在懷里……你是英雄、是烈士、是全家的驕傲,爸爸給你鞠躬。
人世間最大的痛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當我們在父母膝下承歡,享受著天倫之樂時,卻不知還有許多父母在苦苦找尋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血灑疆場的孩子!
2017年4月2日,一位86歲高齡的老人懷里緊緊抱著家鄉的一抔黃土來到云南省屏邊烈士陵園,步履蹣跚的走向一座墓碑,朝著墓碑重重地跪了下去,嘶啞顫抖的說道:“兒啊,爸爸來看你了,你不要怪爸爸,爸爸找了你38年,你是烈士是英雄,是我們全家的驕傲,爸爸給你鞠躬。”
為了這一刻老人跋山涉水整整找尋了38年,父子再相見時兒子變成了一座冰冷的墓碑,老父親早已雙鬢斑白,滿頭白發。
幼年喪母
老人叫蒲運海,四川閬中人氏。一生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蒲仕金小兒子蒲仕平。原本一家四口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奈何上天不長眼,蒲仕平才2歲時,母親突患重病丟下父子三人撒手西去。
蒲運海是個老實本分、勤勞善良的男人,妻子去世后親戚朋友都勸蒲運海再娶一個。可看著兩個年幼的兒子,蒲運海擔心再娶一個進門,兩個兒子的日子不好過,毅然拒絕了親戚朋友的好意,獨自一人又當爹又當媽拉扯兩個兒子長大。
蒲仕平從小就十分懂事,每天看著父親天不亮就出門,直到夜幕降臨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小小的他多希望自己快點長大,早點替父親分擔一些。
每天放學別的小朋友都是慢慢悠悠玩夠了再回家,而蒲仕平卻是一溜煙往家跑,因為他要回家給勞累的一天的父親和哥哥做飯。不上學的時候蒲仕平就拿著鋤頭鐮刀跟著蒲運海下地挖土、割草喂豬,活脫脫一個小大人的模樣。
參軍報國
蒲仕平不僅懂事學習也很勤奮,蒲運海一直以蒲仕平為驕傲。但令蒲運海想不到的是,21歲那年蒲仕平竟偷偷瞞著他干了件大事。
1976年,蒲仕平高中畢業后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他偷偷瞞著蒲運海報名參軍。當蒲仕平拿著入伍通知書回家時,蒲運海內心是又氣又愧疚,他氣的不是兒子蒲仕平而是自己,蒲運海心里清楚小兒子這么做都是為了這個家。
入伍后,蒲仕平服役于昆明軍區50軍149師。在日常的訓練中蒲仕平時刻保持著12分的認真,因其文化功底扎實、軍事技能優異成為了連隊重點培養對象。不久后便被保送到軍校學習,從軍校畢業后被分配到112師,隨后更是當上了偵察連連長。
在部隊,蒲仕平始終惦記著家里的父親和哥哥,小時候家里窮父子三人一頓只吃三把米,再摻雜大量的蔬菜勉強填飽肚子。
想到這些,蒲仕平每個月都會想方設法省下一些糧票寄回家中,家書中除了向父親和哥哥報平安,自己的辛苦卻只字未提。每次從郵局領到兒子寄回來的糧票,蒲運海是既開心又擔憂。
1979年2月17日,越南無視我國一次又一次嚴正警告,肆意開槍開炮殘殺我邊境軍民。為守土安民,我國在忍無可忍之下,被迫打響了自衛還擊戰。
戰場犧牲
蒲仕平成為了第一批出境作戰的官兵,戰斗中,蒲仕平抱著悍不畏死的決心始終沖在最前面,帶領偵察連戰士們打得越猴抱頭鼠竄。
3月1日,蒲仕平帶隊在越南沙巴縣一帶執行偵察任務返回途中,不幸被越軍發現。雙方激烈交火,在越軍猛烈的炮火下,蒲仕平沉著應戰。為了隊員們的安全,蒲仕平毅然決定由他本人留下來掩護隊員們撤退。
可隊員們安全撤回來了,蒲仕平卻被越軍數顆罪惡的子彈擊中,倒在了血泊中。殘忍的越軍還不解氣,竟放火焚燒蒲仕平遺體。等戰友們趕回來時,蒲仕平的遺體已被燒得所剩無幾,戰友們只帶回僅剩的一點遺骨和一塊衣服殘片。
我國有言在先此次作戰只為懲罰,不要越南一寸土地。1979年3月5日,經過28歲浴血奮戰,我軍達到目的后撤回國內。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回來了,蒲運海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終不見自己的崽。聽人說兒子犧牲了,可蒲運海始終認為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沒有親眼看到兒子的遺體他怎么都不肯相信兒子犧牲了。
直到烈士證明書送到手上時,蒲運海才意識到,他最驕傲的小兒子真的回不來了。白發人送黑發人,沉重的打擊下,蒲運海患上了嚴重的痢疾,一病就是兩個月。
落葉要歸根,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情結,痛失愛子的蒲運海也不例外。為了把兒子帶回來,蒲運海決定孤身一人前往邊境找尋兒子遺體。
老父尋子埋骨地
但自1979年3月5日我軍撤回國內后,吃了敗仗的越南不但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趁我軍回撤后并沒有派重兵駐守邊界重要騎線點的空子,不斷派兵占領了我老山、者陰山等諸多邊界重要戰略要地。
面對如此冥頑不靈的越南,我國不得不再次與其展開交鋒。
邊境戰火不斷,出于對蒲運海安全考慮上級并沒有批準他的請求,無奈的蒲運海只能返回家中無助的等待。
每一個萬家團圓的日子,蒲運海都會早早起來煮上兒子最愛吃的、加鹽加辣的土豆燒四季豆,朝著兒子犧牲的方向久久凌望。
等到戰火平息,時間已過去了10年,當年的很多人很多事早已面目全非。
但蒲運海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兒子,他抱著家鄉的泥土走遍了云南境內大大小小24座烈士陵園,一次次拜訪兒子生前戰友,以及到當地相關部門查詢,哪怕有一絲希望蒲運海都不愿放棄,可每一次都以失望而歸。
蒲運海這一找就找了38年,從曾經的壯年變成了步履蹣跚的老人,一次次的失望讓他變得沉默寡言,身體也在一天天垮下去。
蒲運海的侄子蒲仕川從小和蒲仕平一起長大,感情很好,多年間蒲仕川也在不斷通過QQ等網絡平臺發布堂弟蒲仕平的信息,希望早日找到堂弟蒲仕平的埋骨地。
皇天不負苦心人!2016年的一天,一位長期致力于為烈士尋找家人的愛心人士鄭錦女士在QQ里回復了蒲仕川,并讓蒲仕川把蒲仕平的烈士證書發給她。
隨后,鄭錦根據烈士證書上的名字,在自己的QQ里發布了一條尋找烈士“卞仕平”的說說。
然而,經過廣大愛心人士的多日尋找,始終沒有找到和烈士證書上“卞仕平”相符合的墓碑,只找到了“蒲仕平”烈士墓碑。
原來,當初蒲仕平入伍時,人們的書寫習慣都是用簡體字,尤其是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蒲仕平”變成了“卞仕平”。就是這個簡單的書寫習慣,竟讓一位老父親苦苦尋找兒子38年。
當侄兒蒲仕川將已找到蒲仕平墓碑的消息告知蒲運海時,老人卻是異常的平靜,而蒲運海老人接下來的一句“趁我還能走,帶我去看一眼我兒仕平吧”,讓七尺男兒蒲仕川忍不住心酸流淚。
“父子團聚 天人永隔”
2017年4月2日,蒲運海老人在川滇兩地廣大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終于來到了云南省屏邊烈士陵園8排3號看到了兒子的墓碑。
時隔38年父子再相見,卻是以如此悲傷的方式!
蒲運海老人撫摸著兒子冰冷的墓碑,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思念,用頭狠狠撞擊著墓碑,聲音嘶啞著喊道:“兒啊,爸來看你了,爸從來沒有忘記過你,爸找了你38年啊。小時候爸爸把你抱在懷里,你是英雄是烈士,是我們全家的驕傲,爸爸給你鞠躬。”
蒲運海用紙巾仔仔細細地擦拭著墓碑上兒子的名字,用滿是老繭的手輕輕撫摸著兒子的墓碑,仿佛小時候撫摸著兒子稚嫩的臉龐。
隨后,蒲運海老人又將家鄉帶來的黃土輕輕的灑在兒子墳頭。這悲慘的一幕看哭了在場所有人,2021年2月,蒲運海老人和兒子團聚了,享年90歲。
回望我們祖國走到如今這般強大的來時路,像蒲運海和蒲仕平父子這樣的悲傷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戰爭遺憾
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我中華197653名好兒女血灑異國他鄉,他們中有大部分都被安葬于朝鮮境內。到今天我們已經迎回了981位烈士,可這981位烈士中也僅有28人找到了他們的親屬。
1942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印度戰場犧牲約67000余人,遺體多散落在緬 甸密支吶、野人山等戰場。
時隔多年,在八莫等地的原中國遠征軍公墓遺址上,當志愿者們找到遠征軍烈士們時,他們的遺骸上早已被居民豬圈、菜園、廢品填埋場、學校地基等場所覆蓋。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700余人,遺體多安葬于西藏山南、林芝等地烈士陵園,但因高海拔和邊境管控,部分烈士墓地長期難以抵達。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犧牲約8500余人,十年兩山輪戰中犧牲2000余人。他們中年齡最小的烈士才16歲,最大的也只有35歲。分別安葬于廣西、云南邊境的烈士陵園中但仍有少量烈士因戰場情況復雜,遺體未能找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道尊重的民族是無藥可救的!
少年強則國強,2025年清明祭日,固原2000多名師生徒步108里山路祭英烈,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新的一代正用特別的方式銘記英雄。
沒有英雄烈士們浴血疆場,就不會有我們今天安穩幸福的日子,他們的家人沒有忘記他們,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國家和人民也沒有忘記他們。
咱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英雄們都會陸陸續續的“回家”!
素材來源《夕陽紅:有你,愛如高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