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當代語境詮釋董其昌的藝術精神。4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以“玄外繪視”為題的師生創作展在上海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臨展廳啟幕。27件融合水墨、金屬、數字影像等多元媒介的作品既是對國美綜合繪畫專業教學30周年的學術獻禮,也是向時代書畫大師董其昌致敬。展覽將持續至5月23日。
提到董其昌書畫,可能首先會想到畫在宣紙上的傳統山水國畫。然而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滿墻抽象、當代綜合材料藝術品。作畫的載體有青磚、皮毛、絨線、石膏、玻璃、木頭……
一件名為《水》的作品,巧妙利用布料紋路展現出了董其昌筆下山水畫的風韻。“材料選用了我家服裝廠出售前余下的布料,這些材料承載了我的許多記憶。”作者杭開誠介紹。
另一件名為《山霧·山木》的作品以毛皮材質為媒介。作者袁浚琪介紹,毛皮自帶天然的紋理與反光,與董其昌所擅長的“筆墨間意”產生了對話連接,并與董其昌筆下的山水、云煙交織。袁浚琪嘗試以另一種形式去觸及董其昌畫面中那種靜謐卻深遠的意境。
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導師陳焰介紹,本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是基于本科課程《傳統藝術轉換》的思維路徑生發的。“今年年初,我們接到了董其昌藝術博物館的展覽邀約。適逢2025年是中國美院率全國美院之先開啟綜合繪畫專業教學30周年,本著兼容并蓄、綜合創新的理念,我們一直在教學中提倡以展覽推動教學創作,以課題踐行東西藝術學理和方法論的比較研究。”陳焰說,“我們組織在校生展開對董其昌其人其作的文化研究及創作,歷經三個月多輪創作溝通和看稿討論,最終遴選27件作品呈現在展廳。”
策展人吳彬介紹,董其昌代表著傳統文化,而綜繪作品是當代藝術的體現,30年前中國美術學院開啟綜合繪畫專業教學,實踐了林風眠先生“人不分南北,畫不分東西”的藝術理念,此次展出的這批作品形態語言多樣、媒介豐富,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綜合繪畫系探索的方向,也是地校合作的全新嘗試。
記者:賈麗
編輯:周正豪 沈莉娜
審核:周樣波 周正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