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道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4月2日刊登題為《在特朗普的貿易戰中,印度既看到了機遇,也看到了風險》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無論人們如何看待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他稱印度為“關稅王”不算太錯。
現在,印度面臨著另一個分水嶺。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美國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包括對印度商品征收26%的關稅。
對等關稅對印度經濟的直接影響將是有限的。與美國的雙邊商品貿易約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的普拉瓦卡爾·薩胡認為,印度總體上“不會輸”,甚至可能會從新的貿易機會中獲利,因為美國可能會對一些國家采取更嚴苛的措施。
盡管如此,美國仍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場,關稅可能會給農業和服裝等就業規模巨大的個別行業帶來壓力。印度前貿易官員、現任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負責人的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表示,印度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的打擊可能最大。他還警告說,美國的新關稅政策可能會破壞印度成為從中國轉移出去的制造商中心的希望。
印度受到的間接影響將更大。特朗普的關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這可能會減少對印度產品的需求,印度產品可能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更多競爭,比如鋼鐵和化工產品,而這些產品原本會出口到美國。美國高盛公司認為,只要關稅繼續存在,這些綜合效應可能會使印度的經濟年增長率降低0.6個百分點。
雖然這對莫迪來說在短期內是可控的,但這是在經濟放緩和股市暴跌的情況下發生的。長期的貿易戰可能會破壞他的經濟目標,也可能損害他與特朗普建立友好關系的聲譽。
因此,莫迪似乎嘗試轉向。自他2014年上臺以來,印度一直在穩步提高關稅,這是他發展國內制造業行動的一部分。印度還出臺了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獎勵那些將產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的公司,以吸引外國制造商。質量控制令這類以進口安全標準為由的非關稅壁壘也在激增。
然而,印度國內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5年的16%降至14%。私人投資停滯不前,外國直接投資出現逆轉。變革可能即將到來。莫迪不會是第一個用貿易協議作為市場開放改革幌子的領導人。許多印度經濟學家說,這些改革早就該進行了。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國在吸引制造業離開中國方面做得更好,部分原因是關稅低和簽訂貿易協議。
問題是莫迪能否滿足特朗普的要求,尤其是在農業和電子商務等政治敏感領域。讓步太多不僅會引發印度農民的抗議,還會引發長期與外國競爭隔絕的大亨們的抗議。許多大亨與莫迪關系密切,是他的政黨的大金主。印度“關稅王”和美國“關稅俠”之間的討價還價才剛剛開始。(編譯/劉宗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