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道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4月2日刊發題為《全球自由貿易主義者能經受住特朗普的攻擊嗎?》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4月2日,唐納德·特朗普宣布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貿易戰升級。這些政策代表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最具攻擊性的貿易行動。特朗普此舉證實,美國放棄了全球貿易體系守護者這一地位。世界其他國家之間不斷加深的貿易關系,能否經受住即將到來的爭吵?
各國正在使貿易伙伴多元化,打造新聯盟,建立新的規則制定框架。在全球貿易中,美國的占比在下降,因此這一點變得可行。21世紀初,美國占全球進口的五分之一;如今,它只占全球進口的八分之一。同時,美國作為消費國的作用也在縮小。這不僅反映新興市場和地區供應鏈的崛起,也反映美國經濟的變化。
與此同時,有兩個集團的重要性正在增強:一個是“開放市場同盟”,其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愈加密切;另一個或可稱為“戰略避險國”,它在貿易中所占份額日益擴大。
“開放市場同盟”致力于實現法律可預測性、自由貿易和多元化貿易,其核心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該協定將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日本、墨西哥和太平洋周邊地區的其他國家聯系起來。該集團還包括挪威、韓國和瑞士。這些經濟體加起來占全球進口的22%。若把歐盟(歐盟占全球進口的12%)加上,所有這些盟友加起來占全球進口需求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這個集團便開始保護自己免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關稅威脅促使歐洲采取行動,促成與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越南之間達成協議。當特朗普退出之前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時,該協定的其他成員挽救了它。去年,英國正式加入,使CPTPP成為一個由12個成員組成的組織,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
另一集團或許可以被稱為“戰略避險國”,包括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南非和土耳其等快速增長的大型經濟體。這些國家既依賴美國的需求,也依賴中國的資本,它們對與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結盟都保持警惕。它們的貿易戰略比較務實。當自由貿易能夠支持其經濟發展時,它們會追求自由貿易。但它們也會通過關稅和補貼來保護重要行業,并利用自身經濟影響力來吸引任何可以獲得的投資。它們加起來占全球進口的15%以上。
自特朗普第一個任期以來,這個集團中的許多成員與中國發展了更密切的關系。巴西歡迎中國的商品(包括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同時將大豆和鐵礦石運到中國。印尼吸收中國的機械和紡織品,同時向它供應煤炭、鎳和鐵合金。印尼、泰國和菲律賓是2022年啟動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成員。該協定將中國與東盟十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韓國連通起來。盡管它沒有CPTPP那么雄心勃勃,但它把15個多元經濟體納入同一個框架,并將中國置于核心位置。在美國通過投資限制措施和讓制造業回歸本土的法規將目光轉向國內之際,RCEP為其成員提供了進入中國的渠道,并為美國主導的貿易提供另一個選項。
如今這兩個集團內部正加速推進一體化,同時正在更快地相互融合。
自特朗普當選以來,歐盟更新與智利和墨西哥的協議,重啟與馬來西亞的談判,還在加快與菲律賓、泰國和阿聯酋的談判。歐盟與印尼、印度的談判也在向前推進,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與印度完成一項“頗具商業意義”的協議。歐洲很急迫的最明顯跡象是,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達成貿易協議。南方共同市場是由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組成的南美貿易集團。有官員稱,在拖延25年后,雙方終于在去年12月最終達成協議,是因為特朗普的再度回歸。該協議將創造一個擁有7億多消費者的綜合市場,并使汽車、機械和服務等領域的貿易更加暢通。盡管法國和波蘭等仍持反對態度,但預計特朗普的關稅措施將進一步推動該協議落地。
隨著美國退出全球貿易體系,其他國家正在加緊行動。它們希望通過在世貿組織的倡議、地區協議和雙邊協議來塑造分裂的貿易秩序。最終,它們希望建立一套全新的全球貿易架構。
由此可見,“開放市場”集團足夠大,足以在特朗普關稅戰的廢墟上重建貿易秩序。對自由貿易者而言,這也許是至暗時刻,但尚存希望曙光。(編譯/胡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