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夏到沈陽 跨越七十載的清明祭掃路
4月4日清明節
來自寧夏中衛市的王宗奎攜全家七口
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英名墻“王”姓烈士的名單里
逐一尋找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名字
《沈陽日報》2025年4月6日1版
“找到了!找到了!”循聲望去,王宗奎“撲通”一聲跪在“王進蘭”的名字前,放聲痛哭……“爹啊,我終于找到您了,我帶著孩子們來看你了!”七分多鐘,王宗奎始終保持撲倒的姿勢。70多年的尋找,終于完成了再見一面的心愿。
“我的父親叫王進蘭,他們弟兄三人都去抗美援朝了。最后一次見父親,我還穿著開襠褲。父親把手槍的子彈給我玩,還給我剃了頭。臨走那天,他背著槍走了二三百米,我奶奶對著他的背影喊:王進蘭,你回過頭來,再把娃娃看一眼。他回過頭看了一眼,然后就走了。那一幕成了永別……”
父親離開家時,王宗奎還小。今年他80歲了,身材消瘦,額頭布滿皺紋,眼里滿是血絲。
“烈士證發下來的時候,全家的天都塌了,我奶奶和媽媽哭暈了。后來,奶奶患上了癲癇病,媽媽也改嫁了。我一直都有一個信念,就是再見一次父親。我時時刻刻都很想念他。”王宗奎說。
王進蘭,出生于1928年。1950年入朝作戰,于1952年犧牲。“2019年,相關領導到家慰問,我將唯一心愿匯報給他們,就是希望有關部門找到王進蘭烈士的安葬地。后來,當我聽說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父親的名字,我的心情非常激動。由于身體欠佳,前幾年孩子們不讓我來沈陽。現在我80歲了,再不來恐怕沒有機會了,所以今年清明節,我的兒子王玉澤、王玉杰和女兒王秀渼等七人陪我來了。”
“我家里擺放著國旗,因為那是無數烈士們的鮮血染成的。在父親的烈士證旁邊,還有父親的畫像,我的子女以我父親為榜樣,現在他們都成長得很好……”王宗奎流著淚說,“自從知道英名墻上有父親的名字,我就想來沈陽,今天終于來到沈陽,摸著父親的名字,我感覺現在特別幸福,終于不孤獨了。”
“從小看著爺爺的照片,聽著爺爺的故事長大,我們能感受到爺爺的力量,所以我們都很爭氣。”王玉澤說,陪爸爸從陵園回來,他不吃飯也不喝水,我們全家的心情也久久都不能平靜,“來沈陽是我們全家的心愿,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看到那么多人來祭拜,我們很欣慰。國家在這里舉行的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我們每年都在關注。等爸爸心情平復一些后,我們想帶他在沈陽走一走,這里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了,我們還會來的。”
來源:沈陽發布、悅中衛
馬上發布信息
(聲明:“中衛天天網”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內容外,其余來源于網絡。若有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更正或刪除。)
關注“中衛天天網”同城信息免費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