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致敬逸飛”展覽即將亮相,美術館聯合五十多位與陳逸飛生命軌跡深度交織的知名上海藝術家,以“致敬逸飛”為主題舉辦展覽。這不僅僅是一場藝術盛會,更是一次以“集體敘事”的方式首次呈現跨越時空的對話。
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
此次展覽,呈現了陳逸飛四幅分別創作于1983年和1984年的作品,其中《后花園》和《清晨》是他在紐約哈默畫廊第一次個展的兩幅珍品。參展的五十多位藝術家中,有陳逸飛的同學和同事,其中有一些與陳逸飛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并在藝術上頗有成就和影響力的老藝術家,有上海美術界以及各藝術院校的領軍人物,還有活躍在第一線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他們的114組作品,以各自的藝術風格、藝術觀念和獨特的題材所創作的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幅跨越時空的精神圖譜,每一件作品都像一塊棱鏡,將陳逸飛藝術基因中的光譜分解重組,形成新的視覺敘事。
陳逸飛《清晨》
作為這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上海硬筆畫學會會長張安樸告訴記者,這次他提供的參展作品有兩幅,一幅是申報館,一幅是上海外灘。“申報館是陳逸飛先生創作宣傳畫《金訓華》和油畫《黃河頌》的地方,他曾經住在北京東路附近,外灘也是給他提供創作靈感的地方。”
申報館(張安樸 繪畫)
上海外灘(張安樸 繪畫)
作為畫家和老報人,張安樸長期在解放日報工作,曾擔任過攝影美術部主任。據張安樸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他曾經與陳逸飛在報社共事過一段時間。“應該說,報社在那個特殊年代為專業畫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環境和創作機會。我們把他當做師父一樣,而我們這些小青年就是他的學徒。大家關系非常融洽,我幾乎天天向他請教,看到他從草稿的第一筆到作品的最后一筆。報社就是陳逸飛創作的家,有時候累了他就睡在申報館的辦公室旁邊。那時候條件還比較艱苦,夏天的時候,他就睡在新聞紙用的外包裝紙上。”
說到《金訓華》宣傳畫,著名收藏家馮建忠手里有一張珍貴的《金訓華》宣傳畫定樣稿。當年陳逸飛與徐純中合作《金訓華》而名聲大噪,這幅宣傳畫的署名為“逸中”,代表了陳逸飛與徐純中兩位創作者。
據馮建忠回憶:“多年前我辦展覽時,展出了自己珍藏的這幅定樣稿以及細節部分,徐純中先生看到后非常吃驚,說這太珍貴了,說當時印刷的宣傳畫都是從這張畫開始的,讓我好好保存。我叫他在上面簽名,他認為還是保持原樣好,并在別的宣傳畫上簽了名。”
馮建忠個人收藏的《金訓華》宣傳畫定樣稿
市民駱也舟告訴記者,這次畫展,她的阿姨任麗君作為參展藝術家也參與其中:“陳逸飛是我父母和我阿姨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校友。我母親和張芷(陳逸飛的前妻)是好友,所以小時候經常帶我去陳逸飛家。他儒雅,打扮得體,臉上一直面帶笑容,對任何人都很客氣。我阿姨任麗君在油雕院和陳逸飛共事過,她和陳逸飛一起創作過不少作品,他們是老同學、老同事,也是老搭檔。”
資料顯示,任麗君出生于上海,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油畫雕塑院畫家,曾任上海油畫雕塑院油畫創作室副主任。
畫家忻東旺與陳逸飛先生也有過一段交集,據忻東旺夫人張宏芳女士回憶:“2004年,陳逸飛先生和幾個朋友來到東旺工作室,選藏三幅油畫和一整本素描。因為當時東旺正在準備2005年在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的展覽《村民列傳》,陳逸飛先生只隨身帶走一本素描,留下油畫等展覽后再來取,未料及陳逸飛先生2005年意外離世。印象里是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上海來人代表陳逸飛先生取走油畫三幅。我想,那時陳逸飛先生的認可曾鼓舞東旺。”
2024年,張宏芳在上海拜訪陳逸鳴先生
陳逸飛生前曾牽頭規劃了多個位于浦東的公共藝術項目。其中,坐落于世紀大道的《東方之光》以古代計時用日晷為原型,如今已成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之一。
陳逸飛創作,坐落于世紀大道的《東方之光》以古代計時用日晷為原型(攝影By容國華,2025年2月拍攝)
一位文化工作者在參與搭乘地鐵打卡陳逸飛設計的城市地標路線時坦言:“不看不知道,發現陳逸飛先生居然是那么多城市地標的參與者,包括五角場、世紀大道等等。
一位上海的電影人回憶自己與陳逸飛的交往時感慨:“多次和陳逸飛先生交往,可惜他太早的離開了我們,他是我們的驕傲!”
參展藝術家名單:
致敬逸飛:紀念陳逸飛逝世二十周年畫展:展覽時間為4月12日到5月30日,展覽地點為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閔行區甬虹路88號,2/10/17號線虹橋火車站B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