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制:常曌宇 朱泊宇
河北日報見習記者 崔玉潔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收獲十幾萬點贊。一位志愿軍老戰士手持新式武器模型,感慨新式武器的精良。視頻中的老兵,正是邯鄲涉縣龍虎鄉馬布村的李文廷老人。
李文廷敬禮(朱泊宇/攝)
李文廷生于1926年。這位虛歲100歲的老兵親歷過解放戰爭的千里躍進大別山,經過淮海戰役的硝煙,也曾在抗美援朝的冰天雪地里浴血拼殺。4月2日,記者穿過蜿蜒的胡同,叩開一扇斑駁的木門,在黃泥秸稈墻圍起的小院里,見到了這位老兵。
“我是第二野戰軍,二中隊,18旅,52團3營9連3排2班機槍手。”1947年,李文廷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他至今還記得當年部隊的番號。
李文廷向記者講述了當年的戰斗故事。千里躍進大別山是他記憶的起點,李文廷踩著搖晃的木梯攻城,子彈擦耳而過,他攥緊手榴彈奮力一擲,“當時心里就一個念頭:扔!”老人一邊說一邊猛地揮動手臂,仿佛置身于那場夜襲。參加渡江戰役時,木船在炮火中顛簸,機槍架在船頭掃射,江水混著血浪撲進船艙,“一個浪打來,連人帶船都打到水里了”。記者問他當時害怕嗎?老人擺擺手:“打的時候想不了那么多,就想著要勝利。”
最深的烙印留在朝鮮。1950年冬,鴨綠江上的橋被炸毀,李文廷和戰友們蹚著冰碴重新架橋。零下幾十度,棉褲凍成鐵板,一步一挪,仿佛有千金重。他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沙啞的嗓音迸出火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當年我們一直打到漢城!”
李文廷珍藏的抗美援朝紀念搪瓷缸(常曌宇/攝)
講到這里,李文廷顫巍巍捧起一只生銹的搪瓷缸子,杯身“贈給最可愛的人”字跡已斑駁,茶缸把手處有焊接痕跡,杯底還用鐵片打著兩塊補丁。“這是赴朝鮮慰問團送給志愿軍的紀念品。”他摩挲搪瓷缸沿,冰碴、血沫和那些逝去戰友的笑臉,仿佛都凝在這銹色里。
硝煙散盡,1955年李文廷帶著滿身傷痕與勛章回到家鄉,戰場上的槍聲被田埂間的蟬鳴替代。
退役回鄉的李文廷,成了村里的“故事匣子”,他愛講,人們也愛聽。村里的老鄉們幾乎都能講出幾段他當年的戰斗故事。
“我從小就聽我爹講故事,大別山犧牲了多少人,淮海戰役犧牲了多少人……小時候聽著不當回事,也不知道戰爭是什么意思,等長大了才逐漸了解。”李文廷的大女兒看著父親佝僂的背影, “這兩年他記性差了,但部隊番號、戰友名字,一個都沒忘……”
李文廷在給馬布村小學的學生講當年戰斗故事(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孩子是最有希望、最幸福的一代。我告訴他們,要努力報效祖國,別忘本!”最近幾年,李文廷成為馬布小學紅色教育義務宣講員。“再講一遍登梯子攻城唄!”孩子們模仿他敬禮的模樣,逗得他哈哈大笑。
采訪尾聲,李文廷拿出珍藏多年的軍裝,鄭重地穿上。武裝帶勒緊佝僂的腰,軍帽壓住稀疏的白發。夕陽斜切進老宅,攀上“光榮之家”牌匾,金紅的光暈漫過胸前的勛章,像給往事鍍了一層金。
“敬禮!”鏡頭前,老人右臂高舉,五指并攏如刀,那一刻,渾濁的眼底騰起熊熊火焰,我們似乎又看到戰旗獵獵、炮火紛飛的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