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人數創新高、文旅消費“不手軟”,這個清明小長假,火了!來自文旅部的數據顯示,假期3天,全國國內出游1.26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出游總花費575.49億元,同比增長6.7%。日均出入境207.1萬人次,同比增長19.7%。一組組亮眼的數據,不由得讓人感嘆“起飛咯!”
圖片來源:視覺江蘇 不得不說,“彈性”政策很好釋放了出行需求。作為春節后的首個小長假,恰逢陽光正好、暖風更勝的春色,早已“憋不住”的小伙伴紛紛蹦出家門。幸福感爆棚的“未調休”版小長假,搭配部分地區試點的彈性休假制度,“拼假”不僅拼出了訂單激漲的境內外出游,更是緩解了集中出行壓力,釋放更多“詩和遠方”的消費潛力。
另外,不少地方從“景點特色”到“服務迭代”等多個方面各顯神通,既讓游客得到了實惠,又通過潛在的二次消費助力了當地消費的提升。譬如,不少景點以差異化文旅IP吸引游客。婺源的油菜花、揚州瘦西湖夜游、武漢東湖櫻花節等,通過文旅融合,將文化體驗轉化為消費場景,過夜游客人均消費再創新高;有的地方將賞花線路串聯景區與鄉村,帶動農家樂訂單增長,在拉長消費鏈的同時,還激活鄉村經濟與非遺傳承;湖北推出優惠活動,旅客憑相應高鐵票即可享受神農架等12個景區的1元門票優惠;南京一街道辦事處更是打開院門,免費供游客停車等。
不過,在熱度溢出屏幕的同時,也出現了少數不和諧的聲音、不愉快的體驗。以4月4日國內某景區為例,大量游客聚集導致的管理混亂和體驗下降,暴露了熱門景區在應對高峰客流時的一些不足。而小長假期間,“感覺來了一億人”的吐槽更是頻繁出現在不少網友的社交媒體里。如此種種,不僅損害了游客的體驗,也對景區的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構成了一定傷害。
所以說,面對旅游市場的火熱,人們也要保持一分清醒,特別要防止“超載”帶來的體驗價值縮水、復游率降低乃至生態受損等狀況發生。在短期流量收獲與長期品牌價值鍛造之間,文旅從業者不妨慢一點、停一停、想一想。在不可避免遇到“人海”時,各地主管部門及景區不妨建立承載力和體驗質量“雙提升”的相關機制。借“他山之石”的成功經驗,推行比如“限量預約+分時游覽”等既能夠保障游覽體驗,還能有效保護景區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模式。同時,一些曾經被忽視的文旅“冷資源”也可以被看到、被開發,通過多元化旅游資源,減少同質化競爭,或許便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好。
當春日暖陽遇上出游熱情,也許更需要的是人文關懷。當“流量思維”轉化為“留量思維”,服務細節不斷提升,游客黏性與口碑傳播不斷增強,那一場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終將成為美好生活的種種回憶。
(羅鵬)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布平臺,如您認為發布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