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稱,4月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再度發表了尖銳的言論,美國實施了報復性關稅,結果影響了全球經濟。特朗普聲稱:“我們不會因為從中國購買鉛筆,而損失一萬億美元”。“我確實想解決我們與中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問題”,“如果他們想談這個問題,我愿意談。”
其實特朗普的“貿易赤字執念”與自相矛盾的關稅困局,已經令特朗普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特朗普一邊強調“不會因買中國鉛筆損失萬億”,一邊卻又聲稱“愿談貿易赤字問題”。這番言論看似強硬,實則透露出美國在關稅戰中的戰略困境。那么,這場由特朗普挑起的全球關稅核大戰,到底令美國面臨了怎樣的戰略困境的?
第1 就是 “赤字清零”的幻想與現實。特朗普堅持將“貿易逆差歸零”作為談判前提,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目標違背經濟規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托馬斯·桑普森指出,只要美國儲蓄率不足,就必須依賴外部資本,貿易逆差自然存在。而美國36萬億美元債務和雙赤字問題,恰恰是長期透支消費的結果,而非中國“不公平貿易”所致。
第二就是關稅“回旋鏢”效應顯現,美國根本就無力應對。 特朗普對華加征54%關稅(疊加此前稅率)后,美國消費者面臨商品價格飆升,摩根士丹利測算其核心PCE通脹或沖至3.5%,550萬就業崗位受威脅。更諷刺的是美股在關稅宣布后兩日蒸發6.6萬億美元,創歷史紀錄,特朗普口中的“經濟良藥”已成“毒丸”。
令特朗普最為尷尬的就是中國反制“11箭齊發”,顯然,中國沒有慣著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那么特朗普的“臺階”在哪?面對美國關稅核彈,中國并未被動接招,而是以雷霆手段反擊:
對等加稅34%,覆蓋美國全品類商品;
切斷關鍵供應鏈,限制稀土出口、調查CT球管傾銷;
精準打擊農業與科技,暫停多家美企農產品輸華,制裁16家高科技實體。
這些措施直擊特朗普政治軟肋:
農業州票倉,如大豆、高粱出口受阻;
科技霸權命脈,比如稀土管制卡住軍工、AI產業。
彭博社評論稱,中國通過數十年布局,已構建“關稅免疫體系”,而美國消費者卻難尋替代供應鏈。
在面對中國的強硬回擊時,美國又沒有有效的克制手段,那就意味著談判概率大增?而特朗普發表這番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緩和的信號,明顯要給自己一個臺階。三大信號預示中美或重回桌,盡管特朗普嘴硬,但現實壓力正迫使其調整策略:
首先我們看到經濟數據打臉“勝利敘事”。美國2月財政赤字同比激增110億美元,減稅+關稅的雙重副作用加劇債務危機; 摩根大通預測,若關稅持續,美國GDP或萎縮0.3%,失業率升至5.3%。
其次就是全球“去美元化”加速,中國與東盟貿易增速達18%,中歐班列、一帶一路構建“去美版圖”,RCEP成員國更集體規避美國市場。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加速了美元體系松動。
最后就是特朗普的“談判史”暴露妥協傾向。顯然,在面對中國的強硬反制后,特朗普也是拿中國沒有辦法,要不然也不會發表從“絕不退讓”變為“愿意討論”,畢竟釋放試探信號已經相當明顯。
因此:一場“誰先眨眼”的博弈,但時間不在美國這邊。特朗普的言論看似強硬,實則為談判鋪墊。中國手握內需市場(消費占GDP 44%)、區域貿易網絡(東盟+一帶一路)、技術反制(稀土+出口管制)三大王牌,而美國卻面臨通脹、債務、盟友離心三重危機。顯然,中國的三大 王牌已經令美國頭疼不已,再玩下去,美國真的將會危機重重,特朗普很可能會等不起。
最終劇本可能是:
短期繼續“關稅嘴仗”,但美股若再崩盤,特朗普將被迫軟化;
中方以“部分擴大進口”換取美方降低高科技制裁,但核心產業鏈自主權絕不妥協;
2025年底前,雙方或達成“臨時休戰協議”,但結構性矛盾仍將長期拉鋸。
這場博弈中,特朗普的“臺階”早已被中國的反制砸碎——若想體面收場,除了回到談判桌,別無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