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在于將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化大產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明確提出“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這不僅是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核心路徑,更是破解農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韌性不足、國際競爭力薄弱等問題的破題之舉。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消費,全鏈條的深度整合與創新,正在為中國農業注入新動能,重塑“大國糧倉”的現代圖景。
一、前端突破:從“粗放生產”到“精準供給”
農業產業升級的起點,在于夯實供給端的質量與效率。規劃提出“推動農產品優質化品牌化提升”,要求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從品種培優到品質管控的全程管理體系。例如,東北水稻產區通過統一品種、統一農資、統一技術規程,推動“五常大米”“盤錦大米”等品牌實現品質躍升,市場價格較普通大米提高30%以上。這一過程中,數字技術正成為關鍵支撐:物聯網監測土壤墑情、無人機精準施肥、區塊鏈溯源追蹤等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既降低了資源消耗,又保障了產品競爭力。
前端【做什么】:強化生產基礎,推動精準化、標準化
?提升農產品品質:推廣優質品種,建立從土壤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
?優化生產結構:調整糧經飼比例,發展高附加值作物和特色種養業。
?降低資源消耗:推廣節水節肥技術,減少生產成本與環境壓力。
二、中端賦能:加工流通的“價值倍增器”
當前,中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8%,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存在差距。規劃瞄準這一短板,提出“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發展產地冷鏈集配中心”,直指產后損耗高、流通環節多的痛點。以云南鮮花產業為例,通過建設產地預冷庫、航空冷鏈專線,鮮花損耗率從20%降至5%,帶動“云花”出口額五年增長3倍。與此同時,規劃強調“開發類別多樣、品質優良的加工產品”,推動農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服務”轉型。山東壽光蔬菜集團通過研發凍干蔬菜、即食沙拉等精深加工產品,使蔬菜附加值提升5-8倍,生動詮釋了“一顆菜”的產業鏈增值邏輯。
端【做什么】:補齊加工短板,提升價值鏈
?減少產后損耗:完善冷鏈物流,降低果蔬、肉類等鮮活農產品損耗率至10%以下。
?發展精深加工:開發預制菜、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產業鏈。
?推動集群發展: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形成上下游協同的產業生態。
三、后端融合:三產聯動激活“乘數效應”
農業全鏈條升級的更高境界,在于打破產業邊界,實現“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規劃提出“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要求拓展農業的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浙江安吉“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實踐頗具代表性:當地將白茶種植與茶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結合,打造“茶園觀光—制茶體驗—茶宴美食—民宿度假”全產業鏈,帶動全縣旅游收入超30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較十年前增長4倍。這種“農業+”模式,不僅延長了價值鏈,更讓鄉村成為資本、人才、技術的集聚地,為產業升級提供持久動力。
后端【做什么】:打通流通堵點,激活消費市場
?構建高效流通網絡:優化跨區域物流通道,降低流通成本。
?培育多元化市場:發展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業態,拓展國際市場。
?強化品牌建設: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消費者認知度和溢價能力。
四、綠色轉型:貫穿全鏈條的可持續發展基因
規劃將“綠色低碳”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鮮明底色,要求全鏈條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在生產端,推廣節水灌溉、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技術,江蘇鹽城射陽大米產區通過“稻蝦共作”模式,實現畝均化肥減量40%、利潤增加2000元;在加工端,河南漯河食品工業園建成全國首個“零碳園區”,利用光伏發電、余熱回收等技術,使能源成本降低30%;在消費端,“反食品浪費”立法與“光盤行動”相結合,推動全社會每年減少糧食浪費約500億斤。這種全鏈條綠色實踐,正在重構中國農業的生態倫理與經濟邏輯。
綠色轉型【做什么】:貫穿全鏈條的可持續發展
?減少資源浪費:推廣循環農業模式,實現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降低碳排放:發展低碳加工技術,建設“零碳農場”“零碳園區”。
?生態價值轉化:開發碳匯交易、生態旅游等新業態。
五、國際競合:以全鏈條韌性提升全球話語權
面對全球糧食貿易波動,規劃強調“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要求從單一出口向技術、標準、品牌等綜合優勢轉變。廣西糖業通過“甘蔗良種推廣—機械化收割—精深加工—燃料乙醇提煉”的全鏈條升級,使白糖生產成本下降15%,打破國際糖價“天花板”制約;黑龍江大豆產業依托非轉基因品種優勢,推動“種植—加工—貿易”一體化布局,逐步扭轉進口依賴局面。這些案例表明,只有構建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才能在國際市場掌握定價權與規則制定權。
國際競合【做什么】:構建自主可控的全球產業鏈
?突破技術壁壘:掌握種源、農機裝備等“卡脖子”環節核心技術。
?布局海外市場:推動農業技術、標準、品牌“走出去”。
?增強風險應對能力:建立多元化進口渠道,保障糧食供應鏈安全。
六、保障機制:政策、資金、人才協同發力
1、政策集成:
?整合農業、科技、商務等部門資源,成立“全鏈條升級”跨部門協調小組。
?試點“鏈長制”,由省級領導牽頭負責重點產業鏈(如湖南糧油、廣東水產)。
2、人才支撐:
?實施“興農人培育計劃”,每年培訓10萬名電商運營、農機操作等技能人才。
?高校增設智慧農業、食品工程等專業,推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如中國農業大學與首農集團合作)。
以系統思維織就現代農業網絡
全鏈條升級農業產業體系,絕非簡單的環節疊加,而是通過科技賦能、制度創新、要素整合形成的系統性變革。從田間地頭的智能傳感器,到超市貨架的溯源二維碼,從合作社的聯合育種到跨國企業的品牌出海,每一環的突破都在重塑中國農業的競爭力。
未來,唯有繼續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三鏈協同”,推動政策、資本、人才“三力聚合”,才能讓農業強國的夢想照進現實,為14億中國人端牢飯碗、為全球糧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 End —
來源/伊品鄉 AIGC
鄉村品牌研究院AGI智媒體中心
【 專欄 】
伊品鄉
AIGC
圖/來自網絡,侵刪
技術支持/騰訊元寶
編輯/中農數創聯合設計分隊
校審/鄉村品牌研究院
鄉村振興,創意先行
文章若有用,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