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陶春燕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為不少家庭普遍面臨的養老難題。居家養老能夠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內心有著落葉歸根的歸屬感,更符合老年人的意愿和社會現實。
自聊城市成功爭創2024年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以來,聊城市民政局積極探索建立居家、社區、機構相銜接的專業化照護服務體系,將護理型床位“搬”到老人家中,把專業為老服務送進老年人家庭,聚焦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急難愁盼,為他們的幸福晚年不斷尋找“最優解”。
“這個床位可好了,真的可好了!”家住陽谷縣石佛鎮高莊村65歲的王阿姨不停地夸贊,語言雖然不太爽利,但精神狀態很積極。
王阿姨因半身不遂常年臥床,平時生活無法自理。今年春節后,縣民政局為王阿姨安裝了“家庭養老床位”,防褥瘡床墊、衛生間扶手、步行輔助器等適老化設備一應俱全。床邊的紅色SOS呼救器可以直接呼叫縣里的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手上佩戴的智能監測手表電話撥出若無家人接聽20秒即可自動轉接政府平臺,護理員定期上門提供做飯、洗衣、理發等服務,盡最大程度解決王阿姨的居家照料難題。
而在不遠處的郭屯鎮洪劉村,護理員高愛紅就正在為73歲的劉大爺提供上門服務。劉大爺和老伴均為本次項目的服務對象,二人腿腳不便,且劉大爺情況更為嚴重,再加之腦血栓的影響開口說話也較為困難。高愛紅和劉大爺夫妻二人像聊家常一般親切問詢了身體的狀況,并一再地囑咐劉大爺要盡量地多活動活動。
“我們來了就攙著他走動走動,理理發、洗洗衣服、剪剪指甲,老人需要啥我們就提供啥,老人滿意了我們才離開。”高愛紅稱,自己目前要服務的老人有30余人,兩三天左右就會去上門看看。按照規定,每次服務滿一個小時即可,但自己經常是超時服務,和每位老人的關系處得都很好。“有時候三天沒去就給我打電話,問我怎么還沒來啊,想我了。”高愛紅笑著說。
作為居家養老的創新模式,家庭養老床位通過適老化改造和上門服務,將專業護理延伸至家庭,既緩解床位壓力,又滿足老人“原居安養”的情感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的家中,有尊嚴地安放余生。目前,陽谷縣民政府已改造完成“家庭養老床位”600余張,提供服務達27000人次,對全縣符合要求的老年人基本實現全覆蓋。
陽谷縣民政局養老科科長劉陽表示,床位改造、適老化改造以及上門服務等全部遵循老年人自愿原則,所有的服務是否令人滿意都是根據服務對象的自身需求來判定。目前,縣民政局建立了全域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能對養老服務的全部服務進行監管。未來,也將把服務中心的末梢延伸至鄉鎮,及時征求老年人的需求進行匯總,以平臺派單的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周期的優質服務。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家庭養老床位的本質是彌合居家養老的專業性鴻溝,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4550張,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13萬人次,切實將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為老服務送到老年人家庭。聊城市民政局也將不斷創新養老服務工作體制機制,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居家養老需求,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為老年人晚年生活托起“穩穩的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