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我國的汽車無論是產量還是銷量,都已位居世界頭把交椅,這不僅會讓人想起我國汽車的起始之點——東北長春。國產汽車就是從這里一步步走向全國并走向全世界的。
當年我國汽車制造廠的選址為什么要選在長春?其實,當年的選址是蘇聯人拍板決定的,從現代的角度看來,這個決定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又有哪些城市在篩選的過程中被淘汰掉了?為什么?
要了解這一點,就得先來看一下新中國成立初期,圍繞汽車生產制造的國內外背景是什么。
我們也要有汽車制造廠
汽車生產制造是現代工業制造業復雜結合體,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原材料提煉使用,還涉及到多項復雜的技術。舊中國時期,汽車全部靠進口,國內沒有生產能力,連配件等零部件也不能生產。
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月,毛澤東主席就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出訪蘇聯。彼時的蘇聯是和美國并駕齊驅的超級大國。在蘇聯期間,蘇聯政府特意安排了大量的企業參觀訪問項目。
其中就包括對斯大林汽車制造廠的參觀。看著規模龐大的生產線在看著一輛接一輛新汽車裝配,毛澤東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大工廠。”
汽車生產制造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具有邁向工業社會的能力。我國地大物博,生產汽車的一切原材料全都具備,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怎么可能連汽車都不能制造呢?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在和蘇聯商討蘇方援助中國項目的時候,專門提到了關于生產汽車的情況,最終商定蘇聯援建中國第一批重點工業項目中,要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重汽車制造廠。
1950年2月,我國和蘇聯簽訂了條約協議,第一批蘇聯援建的重點項目中就有第一汽車制造廠的項目,屬于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之一。這便是我國汽車制造的發展起點。
汽車制造要考慮的事項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彼時的新中國什么都沒有,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造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難度可想而知。最關鍵的是,當時的中國人完全不了解生產制造汽車究竟要做好什么工作。
我國和蘇聯是在2月份簽訂條約協議的,半個月后,汽車工業籌備組就應運而生,當年在北京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汽車實驗室。
籌備小組和實驗室的首要任務,是先要確定生產制造哪種類型的汽車,其次要考慮汽車制造廠的整體設計情況。
最終,聘請了蘇聯方面的專家來承擔汽車工廠的設計工作。蘇聯專家給出的建議是,蘇聯國內的汽車制造廠有怎樣的設備,中國的汽車制造廠也要具備。
從技術再到附屬設施,全部都要建設好。按照當時的設計規劃,除了要建設制造廠,還要另外建設一座裝配廠,這是為了后續能夠擴建而必須打下的基礎。
有了基本的方案,還要考慮汽車制造廠的配套設施。汽車生產要運用到鋼鐵和電力,還有運輸以及其他諸如水源、地質等基礎條件也必須得合適。
換句話說,不是孤立的建設一座汽車制造廠就可以了,配套設施的完善、鋼鐵供應、電力需求的保證等因素都必須得考慮到位才行。
而要考慮這些因素,勢必就牽扯到了要把汽車制造廠建設在哪里的問題。
考慮到的幾個建設地點
按照蘇聯專家的建議,中國的汽車制造廠應該向蘇聯的斯大林汽車制造廠那樣,設立在首都或者是首都的附近。
不過,這個建議蘇聯專家隨后就推翻了,因為現代化的汽車制造廠需要考慮的配套因素設施很多,不能僅僅只考慮政治因素,關鍵是要考慮哪些地方更符合汽車制造廠的生產運行。
在方案設計規劃期間,備選的城市有多個,華北地區有石家莊和太原,西北地區有西安和寶雞,中南地區有湘潭、株洲等城市,北京也在考慮范圍之內,但就像上面說到的,很快就被排除了。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幾個備選的地點城市并不是像現在這樣要考慮經濟發展因素,主要考慮的是政治因素以及當地的實際情況是否適合。
比如石家莊,它位于京漢鐵路和石太鐵路的交匯之處,屬于交通樞紐城市,而且也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解放軍控制的北方主要大城市之一。
再比如太原,20世紀早期在閻錫山的經營之下,在北方城市的發展中相對較好,所以從生產汽車的角度看,這座城市似乎也合適。
其他的幾個入選城市,要么是西北地區的重鎮,要么城市周邊有合適的原材料,因此備選考慮的因素確實很多。
但是,當這些備選城市以及設計方案匯總到蘇聯專家那里后,都被一一否決了。原因很簡單,這些城市都不合適。
備選城市的劣勢
幾座備選城市的劣勢相當明顯,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電力供應不夠。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除了幾座大城市能夠提供基本的供電外,其他大部分地區都沒有電力供應。
而要生產制造汽車,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工廠怎么可能開工?按照當時的生產數據顯示,每年如果生產3萬輛汽車,全年需要供電24000kW。
國內當時的城市,比如西安,年供電能力只有9000kW。假設把汽車制造廠設立在西安市一座工廠,就把整座城市的電力全部消耗光了,而且消耗光了還供應不上。
如果要建設新的發電站,又要額外拿出幾年的時間去建造,所以說這根本不現實。要建設汽車制造廠,就必須選在電力供應完善且足夠的地方。
除了供電問題,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鋼鐵供應。按照當時的汽車生產需求,一個汽車制造廠一年至少需要20多萬噸鋼鐵。
這就意味著城市必須得具備穩定的鋼鐵生產能力,以北京來說,當時北京周邊的鋼鐵廠根本不具備年生產20多萬鋼鐵的能力。一直到50年代末期,北京周邊的鋼鐵廠年生產能力才提升了。
再者,還要考慮到木材的消耗和使用,每年的需求量在2萬立方米左右。如果將汽車制造廠設置在西北地區,當地的環境本來就相對較差,就是把黃土高原上的林木都砍光,恐怕也不夠汽車制造廠的需求。
最后還要考慮到運輸需求。由于當時現代化的公路設施完全不存在,所以運輸主要靠鐵路來完成,而國內的鐵路里程少的可憐,且分布極其不均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專家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先不說別的有利因素,單單是運輸這一領域,其他城市就難以和東北地區相抗衡。
東北地區的明顯優勢
先來看東北地區的鐵路情況。東北的鐵路發展,跟列強對東北的侵略和殖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世紀末期,羸弱不堪的清王朝被日本打敗,沙俄乘機提出條件,要在我國東北地區借地修路,這里的路指的就是東北鐵路。
沙俄不單要修鐵路,還想要鐵路建成后的管轄權,這就是后來被稱為的中東鐵路,也就是中國東方鐵路。
修建東北的鐵路雖然讓當時的清王朝失去了主權,但是鐵路進入東北地區后,客觀上推動了早期工業化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形成。
比如現在的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最初只是松花江畔的一個小村莊,隨著中東鐵路經過這里,哈爾濱一躍成為遠東地區的商貿中心。
到上世紀30年代,東北鐵路的總里程超過了7000km。在隨后的偽滿時期,日本將東北是為自己的心腹重地,也拼命建設鐵路。到1945年抗戰勝利,東北的鐵路里程達到了11479km。
所以,單單從鐵路運輸這一點來看,其他地區完全沒辦法和東北抗衡。東北的鐵路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基本完備,在運輸上相當具有優勢。
除了鐵路運輸優勢外,東北豐富的礦產資源,比如煤礦和鐵礦等,從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中期也經歷了大規模的開發。
比如在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時期,整個東北應該是東亞地區最富庶的地方,當時東北的經濟總量達到了日本經濟規模的50%。
整個東北地區擁有一系列工礦企業,無論是煉鋼還是造船,生產設施都極其完善。比如像鋼產量在20世紀初期就達到了日本國內40%的規模。
所以從總體上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具有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雖然經歷了戰亂,很多工廠設施都殘破不堪,但是只要稍加修建整理,就可以繼續運行。
對比之下,當時國內的其他城市和地區是完全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在這種局面下,要建設汽車制造廠,最好的地點就應該設置在東北。
結語:長春的最后勝出
1951年,在初步選定東北地區的基礎上,把地點設置在了四平到長春一帶,至于具體的廠址選在哪里,還要經過進一步的勘測才能決定。
當年的2月份,國內的有關人員陪同蘇聯專家到這一地區進行實地勘測,最終專家們覺得長春一帶具備建廠條件。
接下來,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工作人員就完成了2萬平方公里的測量繪圖。至此,新中國的第一汽車制造廠選在了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