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各種調整,文科被一路唱衰。最直觀的是世界各國的高校逐漸撤銷文科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從2024年起都將停止文科招生;英國、韓國等高校均宣布逐漸停招部分文科專業;連最頂尖的學校哈佛,都在20多個系中取消了30門課程,其中多數都是文科專業。
此外,從全世界數據來看,文科的就業市場一片慘淡。2022年,國內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有12%,這意味著每8個畢業生中,只有1人能在畢業季拿到offer。更殘酷的是,即便擠過獨木橋的幸運兒,起薪也普遍低于理工科畢業生30%-50%。
當 “文科無用論” 甚囂塵上,問題的根源并非文科本身,而是高校文科教育的弊病,如今的教育本質上已經淪為一場功利主義的狂歡,正如項飆所言:教育系統正在批量的生產炮灰。
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在其著作《優秀的綿羊》一書中提到:人文學科在真正的大學教育中占應該據核心地位。這也恰恰表明,當下教育在文科培養上,偏離了其本應有的航道,讓文科背負了不應有的“罪名”,亟待重新喚起人們對文科教育價值的重視。
*文章摘編自《優秀的綿羊》,作者為[美]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
文科之死:一場全球性的精神危機
全球文科的衰落,反映的是當前全球性的精神危機。直白來講,沒有人相信文科生了。 在這個龐大、復雜且喧囂的世界里,人本質上是孤獨的。而文科生的核心價值,便是向大眾闡釋世界為何如此運轉,秩序該如何合理構建,人性怎樣得以弘揚,自由怎樣實現,以及人類如何持續進步。 套用一句經典話語,文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如今全世界范圍的文科生,已然經失去了解釋的能力,話語權旁落,對人性的洞察日漸模糊。 他們只是漂流在現實的水面之上,蒼白地跟隨理科生所設定的世界秩序和形態,在互聯網眾聲喧嘩中張口結舌,顯得手足無措,毫無招架之力。這可不是深文周納,也不是現實扭曲。文科生的就業前景為什么不行了?
在后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孤獨,心理疾病高發,貧富分化嚴重,社會分裂加劇,暴力傾向明顯,國家對抗升級,難道不應該是文科生更加有用武之地嗎?
如果文科生能夠幫助人們解決后現代社會的種種病灶,那么文科生的就業前景應該一片光明,供不應求才對,為什么在總體社會對于文科生所能提供的服務應當是嗷嗷待哺,現在反而是棄之如敝履?
文科生應該給這個世界提供的是對現實的解釋,和對生活的砥定。而高校教育的缺失,讓如今的文科生已經無法提供給人們他們應當和能夠提供的功能。
教育異化:當大學迷失教育本心
紅線
曾任哈佛學院院長的哈里·R.劉易斯寫道:“大學已經忘記它們對大學生成長所承擔的更大的教育責任”,即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實上,“大學已經弄不清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了”。
劉易斯院長更加直言不諱地承認, “哈佛大學不再懂得什么是優質的教育 ”。 整體的課程設計無非就是由一系列互不關聯的單個科目拼湊而成,輔修課程也不過是各個院(系)以避免沖突或者“停火協議”為原則最后達成的“共識”。 阿蘭·布魯姆就此批評大學的課程設計根本“沒有一個堅定的長遠目標,更沒有能力去定義一位受教育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在眾多高校之中,大多數學生開始涌向跟職業密切相關的專業,如傳媒、商科、教育和醫護專業,領頭的幾所高校拒絕如職業技校一般地提供教育,并引以為豪。 但實質上,它們就是職業技校,因為它們的教學精神就是如此。所有一切都是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中心的,最終都以專業技能為評判標準。 雖然名校喜歡昭告天下,它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如何思考,但是它們真正所做的是,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和演說能力,為他們在商界和專業領域的成功做鋪墊。和高中生一樣,這些大學生還沒有能力回答成年人必然面臨的人生意義和使命等宏大問題。
高等教育變得越來越像其他產業:誰能帶來收益,誰就被重視;誰不能,誰就將被針對。出于“效率”的考慮,高校重在追求知識傳授的高效性,而不是教學水平的提升,因為后者是很難量化的。與此同時,高校認為,教學實乃資源消耗,因此為了降低成本,高校減少了全職教授的授課工作量,聘請了大量的兼職及臨時教學人員來替代他們。可想而知,教育質量直線下降。
除此之外,學術單位即院(系),被視為“經濟產能中心”。不能貢獻產出的,如大部分的博雅教育,就被縮減甚至完全取消。相反,科學魅力無限,但也不是任何類型的科學 ,比如基礎科學就不受重視。 另外,校園不間斷的全球性擴張至關重要,再次充分體現高校商業化運作的主題:建立品牌,占領市場份額,充分汲取全球新財富,等等。 具體的例子包括:紐約大學的阿布扎比校區,耶魯大學的新加坡校區,哥倫比亞大學在中國、土耳其、巴西的全球中心等。
在中國,文科教育的就業導向性已經讓文科學生成為了技術型人才,這本身就已經脫離了文科教育本應是人類探索自身內在邊界與奧秘的宗旨。而糟糕的還在于,文科研究已經成為了獲得職稱職位與研究經費的一種武器,它本身的內在意義已經被消解。
大學對學生職業發展所采取的態度當然是,重視收入,淡化職業的個人價值體現。就算某些職業有可能阻礙社會進步,大學也不一定會加以制止。這就是目前教育系統篩選并培養學生的方向。
博雅教育:被遺忘的大學靈魂
紅線
大學的任務不是培養就業機器,而是培養學生創造自我、創造生活、培養獨立精神。究竟應從何下手? 經久不衰的最佳方案就是以人文為中心、由敬業的教師主導小班教學的博雅教育。什么是博雅(liberal arts)教育?
博雅教育并非政治學里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其英文名稱中的“arts”也不僅僅是指藝術,其人文內涵指代的范圍更廣。 準確來說,博雅教育的定義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它相對立的是應用學科或者職業技術類學科,如護理、師范、商科、法學、醫學等。
引用哈佛大學英文系教授路易斯·梅南德的語言:
“博雅教育并不為職業技能、經濟回報或某種意識形態而服務。”
博雅教育旨在探究,其唯一的標準是追求真理,而非實用性目的或獎勵。博雅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識的產生過程,是對知識的溯源;學生并非吸收信息,而是對知識進行思辨。更確切地講,我們學習的根本不是收集、接收信息,而是論證。
大學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論證能力的過程:學會收集論據,分析現有的權威觀點,預見駁論,在邏輯連貫的框架內綜合研究結果,并清晰有力地傳達我們的結論。 學會分析他人觀點,并獨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必將是艱難的、緩慢的,需要付出極大努力,而大學四年僅僅是個開端。
博雅教育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廣度。也許你只鉆研某一個領域,但你同時又會接觸到一系列其他領域。你不僅要學會思考,而且要學會不同的思考方式。你也許會從心理學的角度了解人類行為特點,但你也會從文學的角度去體會人類行為。你也許會先從哲學的角度認識現實,但你也會從數學或物理的角度思考現實。經過諸多角度的比較,你的頭腦才會變得更加敏銳,更加靈活;你也因此變得更加善于質疑,思想更加嚴謹。最重要的是,你學會了自我教育。
人文學科:職場中的隱形王牌
紅線
你學的專業幾乎不重要,接受博雅教育的畢業生在職場上如魚得水,為什么?
《華爾街日報》曾經有一篇名為《雇主認為:大學專業是次要問題》的報道。
該報道指出,一項對318家公司的調查顯示,93%的公司雇主認為,“批判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要比求職者的本科專業背景更加重要”,部分原因是他們招聘的職位需要承擔“更廣泛的職責”和接受“更復雜的挑戰”。
以起薪論成敗絕對是一個陷阱。 一項長期研究發現,職業技術性專業的確在起薪上占據優勢,但是在接下來的1 年時間內,這種優勢會逐漸消失。
真正的教育是為了你的整個職業生涯而做準備的,絕不僅僅是為了你的第一份工作。 另外一份調查顯示,30%的公司在招聘文科專業畢業生,該比例僅次于工程類和計算機科學專業(占34%),但是遠超于金融和會計專業(占18%)。 進行這項研究的機構負責人表示:“公司更看重軟實力。硬能力是可以教出來的,但是軟實力需要培養。”而后者似乎是稀缺的。
另外,只有44%的雇主認為,大學畢業生已經具備在公司取得實質性進步的能力。 還有一份研究發現,“大學畢業生普遍在溝通以及團隊合作上存在明顯不足,往往難以從多角度理解復雜的問題。只有1/4的學生具備勝任工作的思考和寫作能力”。
而這些軟實力恰恰就是博雅教育所致力于培養的。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前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所說:
“我們所學的知識在10年內就會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
有不少人嘲笑學習亞里士多德能否“在工作中派上用場”,但是他們的這種認識完全是錯誤的。 一本有關職業發展指南的書建議年輕人放棄讀大學,并引用了一位大學退學女生的觀點:“大學畢業之后,沒有人在乎你是否精通休謨或康德的思想。” 也許確實沒有人在乎這個,但他們在乎你能否很好地思考并表達自己。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人類歷史上的巨人,精讀他們的藝術、文學以及哲學作品,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和思考能力。
就如另一位人文專業學生所言:“我每天被迫去思考人類歷史上最難的問題”,這是你能給自己提供的關于如何說話和思考的最好訓練。 博雅教育的終極目標并非實用主義,而是幫助你超越時空和工作的限制來思考問題。
博雅教育所關注的是公民精神、他人利益,最重要的是,塑造一個強大的、有創造力的、自由的自我。這就是為什么人文學科在真正的大學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
當然,塑造自我并非空穴來風,一個有效的辦法是向前人借鑒智慧。 人文學科包含了歷史、哲學、宗教學、文學以及其他形式的藝術,凝結了前人對人性最深刻的認識。這些學科適合解決作為個體的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針對的并不是某個固定領域或者某種職業,而是人性—當我們從工作中抬起頭來思考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很可能會問的問題。其范圍之廣能容下整個宇宙,其中不乏愛情、死亡、家庭、道德、時間、真理、神明以及一切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
結語
紅線
說人文學科可以通往真理,這本身就挑戰了我們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之一。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科學的世界,而且生活在一個科學主義的世界。 我們著迷于成績、收入和性生活,卻走馬觀花式地對待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而藝術的力量,如詩人雪萊所言,能讓靈魂驚醒過來。
拯救文科教育,并非懷舊,而是重建一種可能性:讓教育重新關乎靈魂,而非螺絲釘;關乎真理,而非KPI。唯有如此,當下一代問起“人生的意義”,我們才不必沉默地指向Excel表格,而是遞上一本柏拉圖,說:“看,這里曾有答案。”
新書信息
《優秀的綿羊》???
【作者】[美]威廉·德雷謝維奇
【譯者】林杰
【出版時間】2025-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內容簡介】
名校非上不可嗎?文科就沒有前途嗎?大學應該如何度過?成為大人是什么意思?雞娃到底有沒有意義?對于應試教育,是要說yes還是no?他們說,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但面對社會時鐘的壓力,我們還能怎么做?這些問題,在過去和今天都困擾著年輕人。
2008年,前耶魯大學英文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因《精英教育的劣勢》一文走紅,隨后《優秀的綿羊》橫空出世,觸動了無數讀者的神經。德雷謝維奇在書中詳細分析了“綿羊”的特質和現狀、名校的選拔機制、精英家庭的養育以及可能的出路。第一部分討論了美國精英教育體制本身——一個“強迫學生選擇成功的系統”。第二部分闡述現在的學生可以做什么,從而擺脫這個系統。第三部分詳細討論通識教育的意義、人文學科的價值,以及為什么需要真正盡心盡力的老師和小班授課等。第四部分將目光轉向教育系統對領導階層的培養。簡而言之,該書探討了美國建立的一套精英教育系統如何影響孩子們的命運,這個系統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他們該如何消除這些影響。這本書自出版以來掀起輿論海嘯,被媒體評價為“可能會留下持久的印記”。
當我們站在當下回望,會發現文中描述的現實并沒有變得更好,而是更壞:中美大學大量取消文科專業,中國大學生越發保守,掀起前所未有的考研考公熱。相似的困境,同樣困惑、溫順又努力的年輕人,像極了優秀的綿羊。對于作者振聾發聵的批評和個人的愿景,這一屆的年輕人會如何回應?
10周年紀念版,附作者親簽致辭、新版序言和多篇專家導讀,各方來解讀,讓我們一起,拒絕“綿羊”的命運。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哥倫比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曾任職于耶魯大學。除了經常在大學和高中發表演講,他還是一位屢獲殊榮的評論家,文章發表于《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哈潑斯雜志》《新共和》等刊物上。著有《簡·奧斯汀的教育》《優秀的綿羊》《藝術家之死》《孤獨的終結》等書。
鄭永年教授最新力作——《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直面中國科技發展重要議題!
IPP薦書|35歲遭遇職場危機?用達利歐的《原則》延長你的“保質期”
IPP薦書|中國未來經濟如何靠消費破局?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