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的日子不太好過。車輛事故問題還沒解決,資本層面似乎也有顆隱形炸彈要爆發。
有個數據很驚人,現在每刷30秒短視頻,就有275萬從小米市值中憑空蒸發。這可不是股市正常震蕩波動,有人形容這是一場醞釀三年的資本暗局,正走向引爆邊緣。前不久,超50萬中國投資者發現,小米股票突然變臉,原本漲勢良好,卻突然轉頭下跌。真正該警惕的,不只是4%的跌幅或800億元的市值蒸發,而是藏在季度報告第47頁的危險信號,它正悄然改變著數千萬普通人的財富命運。銀行理財、養老保險,甚至買小米手機的折扣,都與這場資本震動緊密相關。
我們花了72小時拆解小米近三年財報,發現一個券商分析師都不太敢明說的真相:年輕人瘋狂搶購的小米SU7電動車,每賣出一輛,都給大家的錢包埋下隱患。小米的生態故事,有可能成為2025年最危險的資本幻覺。我們不是唱衰,只是表達擔憂。
事情得從小米SU7熱賣說起。SU7剛上市時風光無限,今年訂單多得讓人知道汽車也能售罄。可直到上個月底,浙江發生一起重大車禍。一輛嶄新的SU7在高速上追尾貨車,車主當場身亡。家屬在微博哭訴,稱小米自動剎車系統關鍵時候掉鏈子,車門還被撞變形打不開。這就是事故發生后,無數人緊盯小米數據公開的原因。
有人可能想問,事故和小米股價關聯度有多高?打個比方,天熱買西瓜,在瓜攤買了個看著好但瓜瓤壞了的西瓜,哪怕其他瓜再好,你還會在這個瓜攤挑瓜嗎?資本市場現在恐怕就是這種心態。
小米這些年一直用生態布局講故事,說手機、家電、汽車能實現人車家等場景互聯互通。但現實有點打臉。賣一輛車可能虧四五萬,得靠賣車帶動其他產品銷量來拉平賬目,基本一輛車要對應5部手機、兩臺電視才行。可現實是,買車用戶平均購買手機不到0.8臺,這生意似乎不劃算。
還有數據成本問題。小米說汽車能實現智能互聯互通,但成本挺高,每處理1G數據要花2.3元,而友商華為同樣數據處理只需1.1元。這就好比你家和鄰居家都用水,你家水費比鄰居貴一倍,長此以往,肯定不劃算。
再看投資圈,有個公開秘密,機構發現小米玩的這套游戲有點危險。比如,小米把武漢汽車工廠土地抵押,抵押是為了貸款,貸款再建廠,看似邏輯通順,但抵押后估值硬生生抬高30%。然后用商業匯票支付供應商貨款,賬面上現金流很漂亮。這套玩法在手機行業玩得很溜且賺錢,但汽車行業和手機行業不同,汽車投資動不動就是百億資金,這么玩危險系數直線上升。
而且時間也是個關鍵因素。手機18個月就更新換代,但汽車使用周期長。小米4個月給SU7系統先后升級10多次,結果老車主頻繁死機,就像給七旬老人天天換新手機,老人身體受不了。據說老款車系統崩潰率比新車高出3倍。
有人可能著急問,小米現在還能買嗎?就像一開始說的,我們不是危言聳聽,一切還是數據說話。有兩個關鍵指標:如果事故調查證明與車無關,是車主主責甚至全責,加上新季度汽車交付量超預期,要是再加上固態電池黑科技如期發布,股價可能逆勢反彈;反之,如果確定是技術缺陷,加上銷量明顯變化,股價恐怕還會下跌。
最后說句心里話,資本市場和粉絲心態完全不同,是用腳投票。我們真心希望小米好,但它現在確實處在十字路口。要么老老實實承認自己還是手機轉型商,市盈率維持在25倍;要么拿出顛覆行業的黑科技,讓每輛車用戶終身價值超15萬。
就目前情況看,真為它捏把汗。想買車的朋友可以再觀望,反正現在下單也得等。炒股的朋友更要關注,畢竟這種涉及千萬價值的教訓不常見,下次遇到講生態股市的公司,還是翻翻賬本明細,大家的血汗錢不能白白投進股市當智商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