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宣稱“若我降稅,中國會在15分鐘內批準TikTok交易”,他還繼續吹噓自己的關稅政策,稱“協議原本非常接近達成,中國因為關稅問題突然改變主意。”這種將關稅政策與企業交易強行捆綁的表態,本質上是特朗普政府延續其“極限施壓”策略的縮影,但在中美博弈深度化的今天,這種自信背后隱藏著對時代變局的誤判與政治操弄的脆弱性。
特朗普的盲目自信源于他對關稅工具的路徑依賴。從2017年訪華簽署2535億美元貿易大單,到2020年對華加征301關稅,他始終將關稅視為“最美麗的詞匯”。這種思維在2025年的“對等關稅”政策中達到新高度——對中國輸美商品平均加征67%關稅,試圖通過經濟制裁迫使中國在TikTok交易上讓步。但現實邏輯卻與特朗普的認知相悖。中國對美反制措施迅速且精準:4月4日宣布對美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同時實施中重稀土出口管制。這一組合拳直擊美國要害。
稀土作為“工業味精”,廣泛應用于F-35戰斗機、導彈防御系統等高端裝備,而美國有高達87%的稀土加工能力依賴于中國。正如美洲稀土礦產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所指出的,中國的反制措施“每一項都精準打擊了美國經濟的薄弱環節”。更諷刺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正在反噬美國自身。美國商會數據顯示,對華加征關稅導致美國企業年損失約3000億美元,普通家庭年均多支出2000美元。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本質上是將國內政治矛盾轉嫁為國際沖突。
特朗普將TikTok交易與關稅捆綁,暴露出他對科技主權博弈的誤讀。這款擁有1.7億美國用戶的短視頻平臺,早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數字時代的戰略資產。中國的審查并非針對個別企業,而是基于《數據安全法》《出口管制法》等法律框架的必然選擇。美國“抱著什么都想要的態度”,試圖通過政治化手段掠奪中國科技成果,這種做法難以取信中國。交易的僵局源于雙方核心利益的根本沖突。
根據彭博社披露的方案,TikTok美國業務將分拆為獨立公司,中國母公司保留19.9%股權。但這一方案仍存在三大隱患:美國政府對數據安全的“莫須有”指控、中國法律對關鍵技術出口的限制、以及用戶隱私保護的雙重標準。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任何協議必須符合中國法律,這實際上否定了“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特朗普的自大還源于對國際規則的蔑視。其“對等關稅”政策違反WTO最惠國待遇原則,被國際社會批評為“單邊霸凌”。
歷史經驗表明,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全球貿易戰,曾導致世界貿易額暴跌65%。如今,美國試圖以“美國優先”重構全球貿易秩序,本質上是霸權衰退期的焦慮表現。這種焦慮在TikTok問題上尤為明顯。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強令出售TikTok,卻拿不出任何實質證據。
更諷刺的是,美國企業在全球同樣面臨類似風險:印度、歐盟等國家已開始效仿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審查蘋果、谷歌等企業。特朗普的“15分鐘自信”,本質上是一場政治豪賭。他試圖用關稅大棒改寫國際規則,卻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在多極化時代,任何國家都無法僅憑單邊行動重塑世界秩序。當關稅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其破壞力終將反噬施害者自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