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年來的軍演在常態化,特別是從2014年代號為“聯合利劍”相關的軍演開始。
針對大陸的聯合利劍-2024B”軍演,臺北市的市長蔣萬安曾發表意見,他稱“對岸這樣的做法,只會讓臺灣民眾更加反感”,并呼吁“多一點對話,少一點對峙”。
這一發言看似溫和中立,實則暴露出其對兩岸關系本質的誤判和對歷史事實的回避。
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鐵的事實不容否認,而蔣萬安的言論不僅未能正視現實,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島內部分民眾的錯誤認知。
蔣萬安的發言核心在于,他認為大陸的軍演會“讓臺灣民眾更加反感”,并以此為前提呼吁對話與和平。
然而,這一邏輯存在根本性的錯誤。
首先,反感與否是主觀情緒,無法改變客觀事實。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明確規定,臺灣在二戰后歸還中國,1949年后的兩岸分治只是中國內部事務的延續,而非臺灣成為獨立國家的依據。
蔣萬安將民眾的情緒反應當作評判兩岸關系的標準,顯然是將主觀感受凌駕于客觀法理之上,這種立場不僅幼稚,更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扭曲。
其次,他的發言假設大陸的軍演是“挑釁”而非“回應”,這忽略了軍演的背景。
2024年10月,臺灣省的領導人賴清德鼓吹“兩國論”,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大陸的“聯合利劍-2024B”軍演正是對此的正當回應。
蔣萬安作為國民黨籍的政治人物,理應清楚“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卻選擇性地無視臺當局的挑釁行為,反而將矛頭指向大陸的合法措施,這種“和稀泥”的態度不僅無助于緩和局勢,反而助長了島內“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
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事實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和國際法支撐。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兵駐守臺灣;清朝康熙年間,臺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設臺灣府;即使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被日本占領,二戰結束后也依據國際協議回歸中國。
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形成兩岸分治局面,但這并未改變臺灣屬于中國的法理地位。聯合國2758號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在此基礎上與大陸建交,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蔣萬安的祖父蔣經國曾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即使在兩岸對峙最激烈的年代,也從未否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然而,蔣萬安卻在其發言中流露出曖昧態度,試圖以“民眾反感”為借口,模糊兩岸關系的本質。這種背離歷史傳承的立場,不僅是對其家族政治遺產的背叛,更是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漠視。
蔣萬安呼吁“對話與和平”,這聽起來美好,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前提:對話必須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上。
大陸多次表明,和平統一是優先選項,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一立場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和“臺獨”分裂分子,而非臺灣民眾本身。
然而,島內“臺獨”勢力在民進黨執政下日益猖獗,賴清德等人公然挑戰底線,外部勢力如美國也不斷插手干預,使兩岸和平統一的難度加大。
蔣萬安作為臺北市長,若真心希望兩岸和平,就應旗幟鮮明地反對“臺獨”,推動島內回歸“九二共識”,而不是以“反感”為借口,變相為分裂勢力撐腰。
歷史證明,任何試圖將臺灣從中國割裂出去的幻想,最終都將以失敗告終。
無論是清朝收復臺灣的軍事行動,還是未來可能的統一進程,中國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從未動搖。
蔣萬安的發言看似溫和,實則是在兩岸關系的根本問題上回避真相。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歷史定論,也是國際共識。
大陸的軍演不是威脅,而是對“臺獨”挑釁的必要回應,其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非針對臺灣民眾。
臺灣的未來在于回歸祖國懷抱,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