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重點提到“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
智能汽車已經成為汽車行業新寵,
引領汽車行業邁向智能、綠色、高端的未來。
自動啟停、無人駕駛、躲避盲區……
這些技術的出現,
無疑給用戶帶來更加舒適的體驗。
在汽車越來越“聰明”的當今,
檢測汽車的技術裝備和測試標準,
也必須要跟上潮流,
力爭更加“聰明”。
作為中國汽車檢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中國汽研”),
一直以來為汽車提供各種權威檢測服務,
可以稱得上,
既是制定測試安全標準的“考官”,
又是打造智能測試裝備的“匠人”。
今天就跟小新一起去了解了解,
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標準與中國智慧
如何“寫入”世界規則,
從而賦能中國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立標:制定智能汽車的測試標準
十年前的中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
猶如迷霧中的航船,
場地測試有什么要求、應該用什么場景、
用什么設備和流程、道路測試路線怎么選擇……
這些涉及智能汽車的問題,
在當時的國內外都幾乎沒有統一的標準。
隨著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
搭載高階智能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量產市場,
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方向。
制定統一的檢測標準體系,
是保障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程,
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安全基線方面,
智能網聯汽車依賴的
自動駕駛算法、高精度傳感器等技術,
呈現出顯著的“黑箱化”特征,
必須系統性驗證車輛在復雜場景下的可靠性,
為消費者筑起安全防線。
在國際競爭方面,
智能汽車檢測標準在中美歐多地區并未完全統一,
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檢測標準體系,
能降低中國車企進入歐美市場的技術壁壘。
在法律倫理方面,
智能汽車事故的責任認定需要檢測標準提供技術支撐,
打通智能時代的交通法治建設的可行路徑。
在此背景下,
中國汽研的智駕團隊
基于GPS差分定位設備、
高精度慣導和駕駛機器人等測試裝備,
進行測試標準的反復驗證。
2018年,
全球首個面向消費者的
智能網聯汽車第三方測試評價體系——
IVISTA中國智能汽車指數(2018版)正式發布,
通過一系列科學嚴謹的測試為智能汽車打分,
為消費者提供全面、客觀的汽車性能評價。
IVISTA指數如何通過一張“安全測試考卷”,
找出一輛聰明的智能汽車呢?
其涵蓋四大評價維度,
通過測試汽車在輔助行車、自動泊車、
智能交互、智能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綜合評分劃分出四個段位。
IVISTA指數就如同智能網聯汽車的嚴格“考官”,
提供了一套可靠、權威的測試標準。
強基:打造智能高效的測試裝備
在傳統汽車檢測領域,
整車試驗主要驗證車輛的可靠性、耐久性、
平順性、舒適性、環境適應性等,
從技術層面來看,
基于的是車輛技術和高精地圖支撐技術,
更偏向傳統的“機械驗證”手段。
而如今,
汽車檢驗檢測正朝著“軟硬一體化驗證”的方向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需要驗證
雷達感知精度、V2X通信時延等復雜指標,
這對檢測技術和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智能汽車不斷涌現出的新技術和新功能,
中國汽研的整車工具團隊開發出
諸多專用測試工具和測試裝備,
基于環境感知、決策規劃、車輛控制等智能技術,
以及車、網、路、人等網聯技術,
相關檢測涉及整車、系統、傳感器、
算法、執行器、人機界面等多個領域,
力求為測試汽車提供多領域的專業“考具”。
測試要全面,場景就要更真實——
在試驗場1:1還原真實道路的模擬街景中,
中國汽研通過搭載傳感器的試驗假人、
自主研發的測試系統等,
精準復現了外賣電動車斜插路口、
三輪車違規變道、倒車盲區中的蹲姿兒童、
雨夜中路口闖紅燈的行人等常見的交通場景,
盡可能規避日常生活的行車風險。
測試要專業,工具就要更精準——
基于車路融合定位的室內高精度定位測量系統,
通過“路側高速、高精相機集群-車載信標、
高精慣導”相結合的方式,
實現了雨、霧、光等強干擾、無信號復雜測試場景下的
車輛運動高精度測量,
定位精度達到1cm。
智能網聯汽車的檢測技術和裝備設備,
正在從“以硬件為中心”轉向“數據驅動+全生命周期管理”,
核心是通過虛實結合的測試手段
確保復雜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較于傳統檢測,
它更注重動態、持續和主動的風險管控,
成為智能汽車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支撐。
提質:展現改革發展的中國智慧
汽車測評不僅被視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
更被視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數年前,
我國汽車行業測試方法、工具,甚至測試模型,
大多借鑒歐美等汽車強國的經驗;
而到了今天,
汽車測試能夠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智慧,
離不開中國汽研
多年來的經營發展與不斷深化的改革措施。
中國汽研自2012年上市以來
就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
但其體制機制還不能充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
無法完全滿足資本市場的規范要求,
一定程度阻礙了公司
競爭力、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增強。
這一從事汽車檢測的重點企業,
是如何抓住發展機會、躋身行業前列的呢?
中國汽研以“科改行動”為契機,
以激發活力和提高效率等市場化改革為主線,
圍繞“完善公司治理體系、
健全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強化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
激發科技創新新動能”等方面,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
推動“科改行動”落實落地,走深走實。
一是優化薪酬分配機制。
建立健全以價值貢獻為導向、
以崗位價值為基礎的薪酬分配機制,
經理層成員績效薪酬比例不低于60%,
中層管理人員績效薪酬比例不低于60%,
員工績效薪酬比例不低于40%,
打破“撒胡椒面”式固有薪酬體系。
二是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中長期激勵機制。
中國汽研推行中高級管理、
技術人員和核心骨干員工的股票激勵。
先后實施了三期共計809人次股票激勵,
累計激勵4501.47萬股,
極大提升了核心人才干事創業的動力和活力。
三是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科研能力顯著增強。
公司近三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5%以上,
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比如在氫能領域,
中國汽研解決了氫能燃料電池汽車
車載供氫系統的掛件難題,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當“出題人”與“制器者”在創新鏈上緊密咬合,
中國智能汽車產業不僅跑出了技術突破的加速度,
更形成了標準引領、裝備支撐的生態競爭力,
而這,正是解鎖未來產業話語權的密鑰。
———— /END/ ————
責任編輯丨陳宇
校對丨陳婷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