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作者 云鵬
編輯 心緣
25000元一部iPhone?特朗普正在讓這事成真。
智東西4月7日報道,近日,關稅戰成了科技圈風口浪尖的話題。
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大棒一落,眾多美國科技公司股價應聲暴跌,蘋果更是政策發布當天股價暴跌9.3%,創下了5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4月2日下午宣布關稅新政策,來源:彭博社
與此同時,多家外媒對蘋果iPhone可能大幅漲價的報道也“炸了鍋”,美國Wedbush分析師Dan Ives稱,一系列關稅政策下,未來美國本土生產的iPhone售價可能達到3500美元(約合人民幣25500元,現iPhone 16 Pro Max國行起售價9999元)。
▲美國Wedbush分析師Dan Ives稱,一系列關稅政策下,未來美國本土生產的iPhone售價可能達到3500美元,來源:福布斯
另一位美國證券公司分析師稱,蘋果需要將iPhone價格提高43%以覆蓋關稅上漲。
不過這樣“簡單粗暴”地將關稅上漲換算為價格上漲顯然是不正確的,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隨即發推嚴厲批評這樣的報道為“荒謬、標題黨、憑空捏造”。
根據古爾曼預測,蘋果iPhone在美售價可能會上漲,但不會這么多,也不會來的這么快。
雖然沒這么快,但多家美國蘋果商店的員工都表示,因為預計價格上漲,周末他們已經遭遇了大規?!翱只判該屬彙?。
好家伙,這次美國人這次是真急了。因為漲價主要影響的就是美國市場,美國的iPhone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
蘋果自己也很急,據印度媒體報道,蘋果在3月的最后一周僅用3天就將5架裝滿iPhone和其他蘋果產品的飛機從印度飛往了美國本土。這些庫存大概率可以幫蘋果撐到iPhone 17發布。
▲印媒報道
對于這次的關稅戰熱點,兩大蘋果“爆料王”——古爾曼和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祺都給出自己的調查和見解。
綜合來看,蘋果在美產品漲價應是大概率事件,但漲價幅度和時間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果鏈”企業大概率會首當其沖,面臨蘋果的強力“壓價”;此外,供應鏈的“多元化、去中國化”會繼續提速;最后,蘋果自己內部消化降低毛利也是一種方式。
蘋果這4大措施如何施展?關稅戰給蘋果和中國消費電子產業會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都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蘋果目前市值已經跌破3萬億美元,回到2.83萬億美元。距離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凌晨0點01分關稅正式生效,僅剩不到2天了。
▲蘋果近5個交易日股價情況,來源:百度股市通
一、激進派VS溫和派,蘋果漲價山雨欲來
對于蘋果會不會漲價,目前外媒已經分成了兩派,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激進派”和“溫和派”。
比如前文提到的Wedbush分析師Dan Ives就顯然是激進派,他也是業內比較受人尊敬的一位技術向分析師。
Ives在給投資者的一份報告中進一步闡述了上述觀點,他提到,對中國大陸征收50%的關稅,對中國臺灣地區征收32%的關稅,這會從根本上切斷美國科技領域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消費者購買的每一件電子產品價格都將上漲40%-50%,美國制造的iPhone手機售價將達到3500美元,這些令人費解的關稅將顯著減緩AI技術的發展。
Rosenblatt Securities證券公司分析師稱,蘋果需要將iPhone價格提高43%以覆蓋關稅,比如標準版799美元的iPhone會上漲到1142美元,而更貴的iPhone 16 Pro Max可能會漲到2300美元。
▲蘋果不同產品受關稅影響可能產生的價格上漲預測,來源:路透社
市研機構Couterpoint Research聯合創始人Neil Shah稱,蘋果平均售價需要至少提升30%以上才能抵消關稅上漲帶來的影響。
溫和派這邊,CFRA Research分析師Angelo Zino認為,蘋果很難把超過5%至10%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他預計蘋果在今年秋季iPhone 17發布之前不會對手機價格進行大幅上調。
古爾曼則直接說道,他認為分析師對1000美元iPhone變成3000美元iPhone的預測是錯誤的。
不過古爾曼也提到,在盡力抑制iPhone價格上漲多年后,蘋果最終可能會“被迫漲價”。
實際上,從2017年iPhone X這一代開始,蘋果旗艦機型的起售價一直穩定在999美元左右(國行售價穩定在5999元左右),沒有明顯上調。只不過蘋果會通過提高Pro Max這類機型的起步內存容量來“變相漲價”高端機型。
古爾曼提到,在美國其實很多用戶都會通過分期付款或折舊計劃購買新手機,所以對定價的敏感度沒有那么高,但不論如何,999美元可能是個心理門檻。
古爾曼稱,蘋果并不擔心在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漲價,比如2022年由于日元貶值,蘋果就提高了iPhone在日本的售價,同年,由于通貨膨脹,歐洲和英國的iPad都漲價了,英國脫歐后其Mac電腦售價也有大幅上漲。
二、出口美國硬件成本大漲,印度越南難逃,蘋果毛利率最高看跌9%
這次關稅戰之所以對蘋果影響很大,是因為關稅政策的范圍已經遠超中國,從印度、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愛爾蘭到印度尼西亞,無一幸免。
蘋果產品的硬件組裝業務主要在中國,占比在85-90%,其次是印度和越南,中國對應總關稅水平為54%;
印度目前主要生產蘋果的iPhone和AirPods產品,對應關稅為26%;
越南生產蘋果AirPods、iPad、Apple Watch和Mac電腦,對應關稅為46%;
馬來西亞生產蘋果Mac電腦,對應關稅為24%;
泰國生產蘋果Mac電腦,對應關稅37%;
愛爾蘭生產一部分蘋果Mac電腦,對應關稅20%;
印度尼西亞很快將承接蘋果AirTags以及AirPods Max耳罩網格部件的生產,對應關稅32%。
特朗普政府頒布新關稅政策后,自上述國家出口到美國的硬件產品成本無疑將顯著提高。
▲美國關稅分布情況,來源:路透社
郭明祺預計,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蘋果不漲價,則蘋果產品的整體毛利率預計會減少8.5-9%。
要知道,2024財年蘋果整體毛利率為46.2%,這樣的毛利率在消費電子巨頭中已經是毋庸置疑的天花板,郭明祺認為如果蘋果毛利率因關稅下跌至40%以下,應該是短期現象,長期仍然有望維持在40%以上。
所以關稅戰影響的僅僅是蘋果幾個百分點的毛利率嗎?事情遠沒有這樣簡單。
比如郭明祺就提到,中長期需要警惕特朗普政府新關稅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潛在負面影響,比如消費者信心與購買力下降、蘋果換機周期的延長。
三、蘋果應對關稅戰的4條策略:供應鏈轉移、漲價、轉嫁成本、內部消化
所以蘋果要如何應對這次關稅戰“危機”?目前看來路不只有一條。
第一,供應鏈轉移,提高低關稅市場生產占比,比如押寶印度。簡單來說,就是擺脫產品生產制造主要依賴中國的現狀。
印度和越南都存在與美國政府達成新協議并被豁免關稅的可能,2025年全球iPhone至少有15%在印度制造,相比2024年的10-12%有一定增加。
郭明祺提到,如果印度和越南都能被豁免關稅,蘋果在不漲價的情況下,整體毛利率的下降幅度可能會縮窄至5.5-6%。
另一方面,如果蘋果能繼續提高印度iPhone產能,并將印度在全球iPhone供應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那么影響將降低至1-3%。
▲印度蘋果工廠,來源:華爾街日報
在郭明祺看來,印度與越南向美國爭取關稅豁免的概率遠高于中國。并且蘋果會加速將組裝訂單移出中國,直至非中國組裝可以滿足絕大部分美國市場需求。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樂觀的看法。古爾曼則在報道中提到,蘋果從“多元化”經營中獲得的好處并不會有想象中那么多,蘋果在印度、越南和上述這些地區生產的蘋果產品同樣會受到關稅沖擊。
其實供應鏈轉移這件事,近年來蘋果一直在做。
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庫克就曾經說服特朗普免征iPhone關稅,彼時蘋果一直在加速供應鏈的多樣化、去中國化,以避免中美貿易摩擦,進而在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巴西和泰國建立了很多新的產線。
疫情期間的停工停產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果鏈轉移的速度。
但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蘋果未來幾年內將制造業遷回美國本土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美國本土想要生產出iPhone,從項目啟動到投入運行至少要5年,這還沒有考慮本土生產對iPhone價格的影響,古爾曼說,美國生產iPhone可能讓產品價格直接翻倍,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
蘋果在今年2月宣布將在未來4年在美國本土投入5000億美元,據彭博社報道,庫克出席了特朗普的就職典禮,甚至還投入了100萬美元來“討好”特朗普,但這些都沒能阻止特朗普降下“關稅大棒”。
▲來源:雅虎
第二,漲價。雖然消費者對價格極為敏感,但偏偏蘋果用戶有其“特殊性”,郭明祺認為,新關稅政策對蘋果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但并非無解——美國市場新款高端iPhone占比65-70%,高端用戶相對能接受漲價。
古爾曼也提到,他預計蘋果會認真考慮調整iPhone的價格。一方面,消費者基本上都會了解到關稅戰的相關信息,因此不會將蘋果漲價視為一種單方面的“攫金”行為。
第三,蘋果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嫁關稅成本,例如與電信運營商合作提高補貼金額、降低“Trade In”換購方案折扣等,以緩解消費者對漲價的負面感受。
將增加的成本轉移給供應鏈企業應該是更主要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蘋果加大對供應鏈廠商的“砍價”力度,因此郭明祺預計大部分果鏈企業的都將面臨更大壓力。
有業內人士提到,蘋果采用“轉嫁成本”這種方式是大概率的,不太可能直接大幅漲價,目前iPhone國內供應商的利潤率在10-12%左右,供應鏈企業大概率需要壓縮自己的利潤率。
古爾曼也提到,蘋果公司的采購團隊現在大概率正在跟零部件制造商和生產合作伙伴談價格。
第四,蘋果自己“消化”一部分上漲的成本,比如壓低自身的毛利率,目前蘋果硬件產品的標準毛利率在45%左右,是有不小的調整空間的。
在古爾曼看來,蘋果不太可能單獨采取某一種方式,蘋果很可能是“四管齊下”。
其實蘋果最近幾個月一直在“囤庫存”,簡單來說就是大量往美國本土進貨,以應對關稅危機,已經進來的貨,就可以避開上漲的關稅。
這些庫存可以成為蘋果的“緩兵之計”,古爾曼在報道中提到,這些庫存理論上可以幫蘋果堅持到下一代iPhone發布。
結語:關稅大錘落下,全球科技產業暗流涌動
從Vision Pro的失利到生成式AI的掉隊,再到今天關稅戰帶來的供應鏈新一輪腥風血雨,蘋果近來著實不太平。
去年大家的關注點是蘋果何時突破4萬億美元市值大關,而如今大家更關心自己能不能買到不漲價的iPhone。
總體來看,關稅政策給蘋果帶來的沖擊是實打實的,蘋果的一系列行動也證明其在“私下”做著不少準備和應對。蘋果將如何度過這次危機,關稅政策會給蘋果和果鏈企業帶來哪些更為深遠的影響,我們將持續深入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