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微創外科專委會年會于3月30日在上海召開,專委會聚焦腫瘤微創外科領域現狀,積極整合優勢資源,開拓國際視野,促進學術交流,傳播學術成果,建設腫瘤微創外科領域高端對話平臺,廣泛開展知識普及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值此契機,醫脈通特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李清國教授解讀結直腸癌微創外科從"病灶清除"到"整體康復"的理念蝶變。
專家簡介
李清國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二科 主診醫師,診療組長
上海市抗癌協會青年理事
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委員
上海市抗癌協會胃腸腫瘤腹腔鏡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青委會主委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大腸癌綜合治療專委會委員兼秘書長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普通外科專業委員會直腸癌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低位直腸癌保肛學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支持治療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華消化外科菁英薈委員結直腸外科學組委員
中國初保基金會會結直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結直腸癌Section editor
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3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專著50余篇。
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上海市抗癌科技獎二等獎,作為主要完成人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擅長結直腸癌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特別是微創手術和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
醫脈通:在本次會議中,您圍繞《直腸癌前切除綜合征防診治專家共識》的制訂進行了精彩的報告,可否請您介紹一下,前切除綜合征為何值得特別關注?
李清國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在本次CSCO腫瘤微創外科專委會會議上,我們正式啟動了《直腸癌前切除綜合征防診治專家共識》的制訂工作,與會專家就該共識制定的必要性和框架進行了深入探討。
當前腫瘤治療已從單純追求根治效果,發展到兼顧生存獲益和生活質量的新階段。而前切除綜合征作為直腸癌保肛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正是外科領域亟待規范的核心臨床問題。隨著外科技術特別是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技術的突破,越來越多的患者得以保留肛門功能,但術后約60%患者會出現便頻、失禁、排便困難或頑固性便秘等前切除綜合征表現。這些癥狀若得不到規范化管理,可能導致患者社交障礙、焦慮抑郁等身心問題,嚴重影響腫瘤整體治療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國內外針對該綜合征的診療尚缺乏系統指導。現有研究多局限于經驗性總結或小樣本回顧分析,亟待通過高質量循證證據構建標準化診療體系。該共識的制訂將填補該領域空白,為臨床實踐提供科學依據,對提升我國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獲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醫脈通:共識中對直腸癌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給予了特別關注,可否請您談一談,在微創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在,臨床外科應如何看待患者生存獲益與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
李清國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在微創技術已進入成熟期的當下,我們對其臨床價值的認知已從早期關注切口微創化,深化為通過精準解剖實現功能保護與生存獲益的有機統一。以直腸癌手術為例,我院作為微創技術培訓中心,通過規范化操作體系的推廣,已實現下腹腔神經叢功能保護的標準化,患者術后3天即可拔除導尿管,早期即可回復膀胱排尿功能,長期性功能保留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直接印證了微創技術在保障短期和遠期生活質量方面的核心價值。當前微創外科發展正經歷從"技術突破"向"質量躍升"的轉型,這種治療理念的革新,也從本質上體現了腫瘤外科從"病灶清除"到"整體康復"的范式轉變。
撰寫:Babel
審核:李清國 教授
排版:Babel
執行:Aurora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