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連線Insight(ID:lxinsight),作者:紀德、子夜
今年以來,多家外賣平臺宣布啟動騎手社保繳納計劃,卻意外引發了一場圍繞騎手們“拒交社保”的討論。這個擁有千萬從業者的群體,正在表達他們對現行社保方案的顧慮。
“別看外界討論得很熱,其實我身邊很多騎手對社保的態度并不積極。”一位從業多年的眾包騎手彭建國(化名)說出了自己看到的現象。
愿意參保的騎手,也普遍希望繳費標準能低一些。另一位眾包騎手表示,“費用方面,我覺得在符合國家標準的情況下越低越好,我現在交的新農合才400塊一年,不想增加太多負擔。”
這種普遍心態在數據上得到了印證。北京大學國發院學者團隊調研了三萬多名騎手后發現:僅有10%的騎手愿意接受現行的社保繳費比例。若強制個人繳納社保,23.5%的騎手明確表示“不愿參保”,38.9%的騎手僅愿意繳納月收入的5%以下。
另一項行業調查也顯示,72.3%的外賣騎手“只愿意繳納500元以下金額”。
這種矛盾源于騎手特殊的職業性質。他們既非傳統全職員工,也非獨立個體戶,而是數字經濟催生的新型勞動者。
傳統依托單位繳納的社保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零工群體。盡管人社部56號文已將這類“非完全勞動關系”納入政策框架,但具體保障細則仍處空白。
面對平臺推出的社保方案,騎手們最現實的擔憂是:自己風里來雨里去掙的辛苦錢,會不會被社保支出“吃掉”一大塊?
目前,美團正嘗試通過補貼來減輕騎手養老保險繳納的壓力,并在部分地區試點更適合騎手的“新職傷險”。
但這些方案能否真正滿足騎手需求,還需要結合這個群體的實際情況來分析。
不是不愿繳,而是不敢繳,百萬騎手在擔憂什么?
實際上,騎手們并不是不需要保障,而是現行的社保模式很難滿足他們的特殊需求。
這些以進城務工人員為主力的騎手們,收入時高時低很不穩定,卻要負擔整個家庭的開支。對他們來說,眼前的現金收入,和未來的養老保障同樣迫切。
“做這行圖的就是現錢快。”眾包騎手彭建國(化名)說道,他18歲開始打工,到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但總共只繳納過18個月社保。
這不是他們不想繳,而是實在力不從心——當每個月都要為房租、孩子學費發愁時,哪還有余力考慮將來的養老問題?
更特殊的是,很多騎手只是把送外賣當作臨時工作或是兼職,可能下個月就轉行或返鄉。
北京大學國發院學者的一項調研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騎手在平臺上工作不到半年,近一半的騎手工作時間不到一年。60%的騎手存在兼職行為,其中19.6%在其他外賣平臺工作,15.4%從事制造業流水線工作。
這種流動性狀態,加上社保轉移的復雜手續,讓不少人干脆選擇不參保。
這正是當前靈活就業人員面臨的三大難題:錢不夠繳、不愿意繳、不方便繳。
傳統的職工社保模式顯然不適合這個群體。要求他們簽訂勞動合同,設定跑單KPI,按職工標準交上“五險”,承擔額度較高的社保費用,并不現實。
騎手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更“接地氣”的保障方案:繳費標準要靈活適度,讓眾包騎手也能承受;重點解決工傷、醫療、養老三個急需險種;最好還能有一些補貼政策。
也就是說,如果平臺能推出既保障基本需求又考慮騎手承受能力的方案,或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更多人愿意參保。
途低門檻補貼、保障”隨人走",推動更多騎手參保
要讓習慣“日結工資”的外賣騎手為未來養老存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補貼——當平臺承擔部分費用時,騎手的經濟壓力自然就減輕了。
美團今年4月推出的養老保險試點,就采用了這個簡單卻有效的辦法:騎手自愿參加靈活就業養老保險,平臺直接補貼50%。
從各地情況來看,大部分地方靈活就業參加養老保險的最低檔(即社平工資60%)在4500元左右。在補貼后,個人參保的比例從20%降低至10%,剛好把騎手每月的實際支出降低到500元以內,這個數字正好卡在大多數人的心理承受線上,更有可能撬動參保意愿。
具體來看,在試點的泉州和南通兩地,騎手們的養老保險支出直接砍半:泉州從886.6元降到443.3元,南通從975.8元降到487.9元。
騎手App內已上線社保繳納憑證上傳入口和補貼信息查詢專區(攝影/葉強),圖源美團官網
但問題在于,這種“平臺分擔一半”的模式,究竟能覆蓋到多少騎手身上?
根據其研究院數據,平臺745萬騎手中僅11%為高頻接單者,全年接單260天以上,大多數騎手的工作狀態并不穩定。
針對現實的情況,美團的方案選擇了不設單量考核、不限工作時長,哪怕一些騎手半年里只跑了三個月,照樣能拿補貼。
降低參保門檻,這就能解決騎手們最頭疼的問題:農忙時要回家種地,淡季時單量驟減,參保也不會因此中斷。
參保地的選擇也完全放開。騎手可以根據自己的規劃,選在工作地參保,將來按城市標準領養老金,或者是選戶籍地參保,能讓現在的繳費壓力小些。
也就是說,人在哪里,保障就跟到哪里,而不是人被社保綁定。這種設計,能讓那些“在城市打工、回老家養老”的騎手再也不用為社保轉移發愁。
圖源抖音博主“虎子外賣”
這個方案最突破的地方在于,它繞開了困擾行業多年的“勞動關系認定”難題。
過去,一個同時在多個平臺接單的騎手,按照“非完全勞動關系”的界定,該由哪個平臺交社保根本說不清。
而美團的做法并不是把騎手們組建成一支有“編制”的精英小分隊,而是最大程度尊重靈活性,不區分專送或眾包,只要騎手在平臺達到基本收入要求,就能獲得補貼。
這種創新實際上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找到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既不用推翻現有體系,又能讓數百萬外賣騎手真正參與進來。
當補貼讓參保變得“劃算”,當制度開始適應騎手的生活節奏,改變自然就會發生。
怎樣的社保方案,才能給更多騎手兜底?
當前我國社保包含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五大險種。但當下數百萬外賣騎手最需要的,不是全套社保,而是先有兜底。
騎手的養老保險可以通過平臺補貼逐步推開;醫療保險全國已有95%的覆蓋率(國家醫保局2024年數據),大多數騎手已通過城鄉居民醫保解決;而失業和生育保險對騎手而言需求度較低。
真正的痛點在于工傷保險——這個對騎手最重要的保障,恰恰是傳統社保體系最難覆蓋的。
騎手們每天穿梭于城市車流中,交通事故風險高于普通職業。這一工作特性決定了工傷風險的特殊性。
但傳統工傷保險是為工業生產、建筑施工等領域設計的,既難認定送餐途中的事故責任,也無法適應騎手跨平臺、跨地區的工作特點。
更尷尬的是,騎手自行購買的商業保險常因“違章行駛”等條款拒賠,導致保障真空。
這一困局正在被靈活就業群體的“工傷險”——“職業傷害保障”(簡稱新職傷)的創新試點打破。
2022年7月起,人社部在七省市試點這項專為靈活就業者設計的社會保險。其中美團是最大的首批試點平臺之一,至今已累計投入14億元為600多萬名騎手繳納了新職傷保費。
新職傷的創新點在于:一是“按單交費”,美團騎手每接一單,平臺按6分錢的標準自動參保,無需騎手付費或操作。二是“平臺全擔”,費用完全由企業支出。三是覆蓋場景精準,針對交通事故、惡劣天氣等騎手高頻風險定制保障方案。
深圳騎手劉秋蘭的案例很典型:她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面部縫了十幾針,花了4000多醫藥費。通過App一鍵申報,理賠周期大幅縮短,她很快就獲得了醫藥費報銷。這正是新職傷“兜底保障”價值的體現。
試點兩年多來,這套機制已覆蓋7省市600多萬騎手,美團累計投入14億元。
而針對騎手們迫切需要的養老保險,目前,美團的試點采用“一地一策”的漸進模式:先在泉州、南通測試方案可行性,通過騎手懇談會優化細則,再向其他地區推廣。
這種分層推進的策略,也呼應了人社部“重點突破、分步推進”的改革思路。
對騎手群體來說,理想的社保方案不是簡單地復制傳統模式,而是要從最基礎、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先建立廣覆蓋、低門檻的保障體系,再逐步完善保障內容。
這種漸進式的路徑設計,既尊重了騎手“接單自由”的工作特性,又為他們筑起了“風險兜底”的安全網,實現了靈活就業與基本保障的平衡。
它在三個關鍵維度有所突破:在覆蓋面上做到了“應保盡保”,在制度設計上確保了“來去自由”,在成本控制上實現了“雙方共擔”。
這些探索,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騎手群體的參保意識。當騎手們切身感受到社保帶來的保護時,自然將實現從“被動參保”到“主動重視”的根本轉變。
而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適用于騎手群體的方案,也許未來,它能夠真正作用于2億靈活就業群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