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買二手車前面加上一個條件,那必須是用著安心。那么消費者在選購二手車時,如何才能不踩坑?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量達1961.42萬輛,同比增長6.52%,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28萬億元。隨著我國二手車交易量的節節攀升,二手車也日漸成為消費者投訴和法律維權的熱點。
近日,北京市三中院召開了涉二手車買賣糾紛案件審理情況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三中院近年來涉二手車買賣引發的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審理情況,向二手車交易主體進行法律提示,并發布了典型案例,為消費者規避二手車交易風險提供了一份“避坑指南”。
二手車訴訟案件數量和問題雙增
發布會上,北京市三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薛強介紹稱,2021~2024年,該院共受理并審結涉二手車買賣引發的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82件,案件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集中在主張解除合同并返還購車款,或主張存在欺詐要求適用懲罰性賠償。消費者主張車輛存在問題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車輛情況或車輛檢測結果與約定不符、車輛無法過戶、交易中存在欺詐、未全面披露車輛信息等問題。其中,消費者主張交易中存在欺詐或未全面披露車輛信息的案件最多,有53件,占比為64.6%。有25.4%的案件涉及車輛無法過戶,出賣人或中介不配合過戶。
在這些案件中,消費者主張解除合同并返還車款的案件有65件;認為出賣人或車商存在欺詐主張懲罰性賠償的有43件;主張賠償維權費用及經濟損失的有39件;主張居間方退還中介服務費的有23件;主張違約金或定金雙倍返還的有11件。
在消費者認為存在欺詐主張懲罰性賠償的案件中,存在欺詐行為的類型主要有故意隱瞞車輛里程數、故意隱瞞車輛貸款的相關信息、故意隱瞞事故信息、故意隱瞞車輛零部件等檢測信息。其中,主張因故意隱瞞事故信息,使用懲罰性賠償的案件數量最多,有21件,占比為48.8%。
薛強指出,近年來二手車買賣糾紛頻發反映出,當前二手車交易流程繁雜,中介人參與率高;當事人訴訟預期落差明顯,調解撤訴率偏低;交易模式規范性不足,車況認定標準難以統一;中介人從事經銷業務,擾亂經營秩序增加交易風險;新能源二手車交易糾紛增多等一系列新焦點和新問題。
糾紛矛盾點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
北京市三中院民四庭庭長侯軍介紹了5個涉二手車買賣的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典型案例,包括“隱瞞重大事故情況銷售二手車,法院判決商家退一賠三案”“未全面告知車輛部件信息,商家應賠償消費者相應損失案”“未對可能引發歧義的內容作出準確全面解釋說明,商家應承擔損失賠償責任案”“中介人因其未能規范操作造成出賣人未收到車款的,應承擔相關責任案”“拍賣人、委托人未說明拍賣標的瑕疵給買受人造成損害的,買受人有權要求賠償案”。
在“退一賠三”案件中,某汽車銷售公司與李某簽署銷售協議,出售一輛價款為55萬余元的二手車。購車后,李某駕駛該車發現,行駛過程中存在異常抖動等問題,后經檢測認定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李某認為,某品牌汽車的官方網站宣傳其具備二手車檢測能力,并承諾經其認證和出售的二手車沒有發生過重大損傷,但其隱瞞案涉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的事實,故意將案涉車輛進行出售,該行為已經構成欺詐,故起訴要求某汽車銷售公司退車退款并支付3倍賠償。
北京市三中院的生效判決認為,綜合某汽車銷售公司的經營范圍、某品牌汽車官方網站的宣傳承諾、案涉車輛的實際車況,認定某汽車銷售公司在與李某達成交易的過程中,存在“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情形,侵害了李某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認定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行為構成欺詐。
北京市三中院立案庭副庭長龔勇超強調,區別界定“欺詐消費者”需支付消費者3倍車價的賠償,與“侵害消費者知情權”賠償部分損失,二者區別的核心在于,審查經營者的主觀故意性與信息瑕疵的嚴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車況問題可能引發買賣糾紛,金融服務不到位也會造成訴訟。另一起案件中的購車人張某,向第三方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第三方金融機構將款項支付至某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再將款項交付至出賣人陳某指定賬戶。之后陳某因一直未能收到車款故訴至法院。原來,中介公司員工周某的妻子黃某,收到了張某和金融公司轉來的車款及貸款,但卻沒有轉給陳某。
對此,法院生效判決認為,黃某收取涉案車款的行為應視為某中介公司的收款行為。中介人的員工違規操作貸款給買賣雙方造成損失的,中介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遇到糾紛注意妥善留痕
針對二手車交易風險,北京市三中院立案庭庭長黃海濤建議,消費者應增強法律和風險意識,購車時認真審閱合同,按照交車及驗收單上每個項目仔細驗收,要求出賣人提供車輛維修歷史記錄。選擇正規途徑申請貸款,對于貸款金額、利率標準、服務費用等信息要與相關主體進行確認,根據自身情形選擇對應的貸款比例,仔細核對貸款合同中的各項收費。出賣人應如實告知車輛基本情況和性能缺陷,對于車輛存在抵押、查封、背戶車情形或者其他權利糾紛應當向其他主體明確告知,積極配合辦理相關手續。中介人應全面履行中介義務,勤勉、專業地核查車輛狀況,并如實、全面地向消費者報告所了解的信息,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龔勇超提示消費者,發生糾紛時,要注意證據留存:若發現車輛瑕疵,及時通過公證、錄像等方式固定車輛現狀,留存維修票據、鑒定費用等損失憑證。
北京三中院立案庭法官助理沈力提醒,消費者在提車時應注意全面查驗車輛外觀、內飾等細節,按照交車及驗收單上每個項目仔細驗收,要求出賣人提供車輛維修歷史記錄,確保交付車況與出賣人承諾一致;同時保證隨車憑證和文件齊全后,再在驗收單上簽字確認。對于新能源汽車,需著重核實車輛三電情況及質保信息。提車后,一旦發現車輛問題,及時到專業機構檢驗并留存相應證據,與經營者反饋問題、溝通解決方案時,注意通過視頻、錄音等方式妥善留痕。
此外,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還應認真審閱合同,發現存在“車輛檢測結果僅供協助了解車輛真實情況,不屬于售后保障范圍”“汽車一經出售概不退換”“不買保險視為自動放棄汽車三包權益”“延遲發貨屬不可抗力不得索要賠償”等免除己方責任或排除消費者權利的格式條款,應當及時提出異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