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是我國著名的蠶桑產區。清明假期前后,多地開展蠶花廟會、“軋蠶花”、迎蠶神等民俗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圍觀參與。
一起來體會江南蠶桑文化的魅力吧!
湖州德清:歌手周潔瓊化身“蠶花娘子”
歌手周潔瓊化身“蠶花娘子”、央視非遺春晚同款機器狗表演……4月4日上午,2025年第27屆新市蠶花廟會在千年古鎮德清新市拉開序幕,市民、游客踏春赴約,共享民俗文化盛宴。
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新市鎮,是中國著名的蠶桑產區之一,千百年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桑蠶文化。相傳,清明時節,越國的西施姑娘途經新市去姑蘇,被當地采桑姑娘友好圍住,西施贈送絹花,為她們送上祝福。從此,“蠶花姑娘”巡游、祭拜蠶神、“軋蠶花”等系列民俗活動在這里輪番上演。2007年6月,蠶花廟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幕式現場,“羽冠珍珠妝”蠶花妝造的發布成為一大亮點。歌手周潔瓊身著精美服飾,化身“蠶花娘子”,向觀眾展示“羽冠珍珠妝”。“想用傳承、創新、生命力這三個詞語來形容今天的妝造,它用現代美學重新詮釋了傳統民俗,祝愿每一位戴上‘羽冠珍珠妝’的姑娘,都能成為傳播蠶桑文化的最美使者。”周潔瓊在采訪時說。
據悉,“羽冠珍珠妝”取自宋代風格,珍珠展現了絲綢的細膩光澤,額間的水滴形珍珠取自新市蠶農傳說中的“露水育蠶”典故,花片由蠶絲制成,四周裝飾了羽毛,象征著蠶蛾化繭成羽。今后,來新市游玩的女性都能在古鎮體驗周潔瓊同款妝造。
花轎大巡游是新市蠶花廟會的重頭戲。6位盛裝打扮的蠶花姑娘,乘著披紅掛綠的大花轎開始巡游。蠶花姑娘將滿載著祝福的蠶花、糖果撒向百姓,送上風調雨順、繭子豐收的祝福。這個清明小長假,新市古鎮還將舉行尼龍國風社團節、開心麻花演出、運河游船體驗等精彩活動。
湖州南潯:重現千年“軋蠶花”習俗
4月4日,第二十七屆含山“軋蠶花”民俗活動在湖州南潯善璉鎮含山未來合創谷拉開帷幕。作為“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民俗里的湖州”系列活動的重頭戲,這場延續近千年的民間非遺民俗活動,聚焦“軋蠶花”這自發傳承的民俗精髓,通過現代美學、青年創業與非遺技藝的多元碰撞,為千年蠶桑文化注入新時代的表達。
上午9時,含山腳下人聲鼎沸,蠶農們手持竹籃,頭戴蠶花發飾,沿青石板路拾級而上沿襲近千年“軋蠶花”習俗,祈愿蠶桑豐收、五谷豐登。祈福大典結束后,身著蠶絲華服的蠶花娘娘開始巡游撒蠶花。沿途,傳統音樂與互動表演相伴,再現蠶桑文化的輝煌。巡游不僅是對蠶花娘娘的敬仰,也是對自然恩賜的感恩。花瓣隨風飄落處,皆是千年民俗的鮮活印記。
最亮眼的是蠶花娘娘頭上的絹絲蠶花,以古法絲綢為材,純手工精心打造。絹絲花瓣薄如蟬翼,二十四片花瓣象征“蠶花廿四分”的豐收寓意。周邊春花環繞,簇擁著蠶花,傳遞“蠶花娘娘”庇佑下“蠶事順利”的美好祝愿。后方蝴蝶配飾與蠶花呼應,寓意破繭成蝶、萬物共生,寄托豐收祈愿,同時蝴蝶butterfly諧音“福來”,讓蠶花娘娘的發間也流轉著福氣。妝容清新自然,更襯得蠶花奪目。整體妝造將蠶花元素與春日生機相融,讓蠶花娘娘成為福氣與美好愿景的象征。
祈福游園會中,工作人員身著古典服飾,引領游客穿梭于古風市集,品嘗麥芽塌餅、善璉餛飩等特色美食,賞民俗表演,祈福許愿,享受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最吸睛的當屬“百人扎蠶花體驗區”,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游客學習蠶花扎制技藝,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00后游客小林制作完成后頭戴蠶花,手托直播桿興奮地對鏡頭說:“這才是文化和潮流!姐妹們都來這里‘軋’出美麗。”
嘉興桐鄉:幾十名蠶娘比賽“剝絲綿”
敲蠶花鼓、軋蠶花、“蠶花仙子”巡游、“剝絲綿”比賽……3月29日上午,一場熱鬧的“清明軋蠶花”民俗會在桐鄉市河山鎮八泉村開幕。
這是當地連續第九年舉辦該活動,活動規模和層次均創新高。開幕式結束后,盛大的民俗巡演立刻啟幕。鮮花簇擁、穿著傳統服飾的“蠶花仙子”一路向圍觀群眾拋灑蠶花,后面跟著舞龍隊、武士隊、花船隊等各具特色的表演方陣。沿途游客紛紛拿起相機、手機跟隨拍照。
“剝絲綿”大賽同樣是民俗會的重頭戲。“預備——開始!”隨著裁判一聲令下,幾十名裹著青布頭巾的蠶娘迅速拿起面前堆放的蠶繭,嫻熟地將其剝開、清潔、整理……此外,現場還有軋蠶花、踏白船、非遺美食展、高桿船技等眾多精彩紛呈的活動,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圍觀參與。現場還設置了蠶桑文化體驗區,孩子們可以在手工區“解鎖” 蠶花、繭畫制作,親手“搗鼓”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密碼”;大人們則能在 蠶絲被服展示區,目睹一床蠶絲被的“誕生記”,體會匠心傳承的“溫度”。
“軋蠶花、祭蠶神,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八泉村省級文化特派員顧興國告訴記者,杭嘉湖一帶蠶桑文化由來已久,曾出土過4000多年前的綢片,河山鎮至今保存著上千年的農耕文化遺址“桑基魚塘”,成為江南地區蠶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
植桑養蠶,曾是當地的經濟命脈,如今則成了獨特的文旅資源。圍繞蠶桑文化,河山鎮做足文旅融合文章,不僅建成了桐鄉市非遺館蠶俗分館,還持續舉辦“清明軋蠶花”民俗活動,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的重要“陣地”。
作為桐鄉市唯一的省級文化特派員,來自浙江省農科院的顧興國協助八泉村積極挖掘蠶桑文化底蘊,開發了“桑基魚塘探源”“蠶絲織技藝體驗”“游蠶龍篝火晚會”等一系列研學路線和研學課程。“目前我們的研學產品正在起步推廣階段,去年海南一所國際化學校20余名學生體驗后,反響很好,今年計劃在嘉興本地以及杭州進行進一步推廣。”顧興國說。
來源:杭州新聞
編輯:陳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