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服務類社會救助,需重點解決三個問題:摸準群眾需求、做優服務供給、實現供需精準匹配
西安通過縱向鏈接市、區縣、鎮街、社區等的救助資源,橫向鏈接從事服務類社會救助的社會組織、經營主體和社區慈善力量,構建“融救聯助”服務網絡,合力擴容社會救助“資源池”
解決社會救助“九龍治水”、資金項目分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需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融合各方力量,避免重復救助和救助盲區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亞楠
春日,暖陽和煦。
家住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張家村街道黃雁社區的86歲獨居老人高思德,一早就等在門口。當穿著紅色馬甲的“代理兒女”們出現在視野里,老人臉上涌起笑意。
高思德是一名老兵,早年腿部受傷,子彈殘片無法完全取出。隨著年齡增長,他的腿腳越發不靈便。老人點單、社區派單、“代理兒女”接單……一年多來,生活照料、心理撫慰、就醫陪護等服務,源源不斷送到高思德身邊。
聽老人說后背不舒服,“代理兒女”為他捶背揉肩;看家中哪里落了灰塵,“代理兒女”麻利地收拾起衛生。高思德說:“有了他們,日子幸福多了!”
“代理兒女”是西安市探索實施服務類社會救助的一個縮影。2024年,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方案》,部署在全國69個地區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包括西安在內,陜西有三地入選試點名單。
明需求、匯資源、優機制……陜西探索推動社會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推動社會救助從保障困難群眾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向適度滿足困難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困難群眾自我發展轉變。
西安市碑林區張家村街道黃雁社區的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安裝警報器(2024年11月26日攝) 受訪者供圖
以人定供給
三年前,患有視力一級殘疾的韓杰父母相繼去世。此后他一直獨居,幾度對生活失去信心。
碑林區長安路街道朱雀北區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韓杰的情況,主動聯系一家愛心企業,資助其學習按摩技能并幫助他創業。現在,38歲的韓杰依托社區養老服務場所成立了自己的按摩店。
以前靠低保生活,韓杰“總覺得抬不起頭來”。如今,店里客流穩定,每月可以賺2000多元的韓杰已經退出了低保。“靠手藝生活,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他說。
我國傳統社會救助方式以現金和實物救助為主。隨著困難群眾在照料服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逐漸增加,我國持續創新社會救助方式,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探索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在做好兜底保障、強化“輸血”的基礎上,強化“造血”功能,推動更多低收入人口脫困解困、就業增收、自我發展。
在陜西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郭軍看來,推行服務類社會救助,需重點解決三個問題:摸準群眾需求、做優服務供給、實現供需精準匹配。
郭軍介紹,當地以需求為導向,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方式,建立服務類社會救助需求評估體系,常態化開展需求摸底排查,因地制宜編制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為困難群眾提供訪視、看護照料、康復訓練、助餐助浴、助行助潔、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多樣化社會救助服務。
據了解,依托社區工作者開展“敲門行動”,碑林區將主動發現困難群眾和準確掌握幫扶需求的哨點,前置到全區1357個小區院落。
在黃雁社區的“融救聯助工作室”,社區黨委書記楊瀟向記者展示了一沓記錄表。其中一張寫著一位居民的心愿:“對于我這種殘障人士來說,‘洗個舒心澡’可能是一件麻煩事,希望有人能陪著洗澡,防止摔倒。”這張表上,記錄著密密麻麻的服務日記:“9月1日志愿者上門服務”“10月12日上門義診”……
“我們按資金救助、醫療保障、居住環境、便民生活、心理慰藉等不同類別,建立起困難群眾需求清單,以需定供,把服務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楊瀟說。
以問題為切入點,“靶向”提供服務類社會救助的嘗試還有很多。
一部分困難群眾反映,雖然有低保等物質救助,但居住環境較差卻無力改善。為解決這一問題,西安市周至縣面向60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開展“美居行動”,為其提供修繕房屋、改造水電等服務。
針對一些農村老年人反映秋冬季節洗澡困難,寶雞市麟游縣投資450萬元,依托各村幸福院建設28個助浴中心,配備熱水器、洗衣機以及坐凳、扶手、防滑墊、安全報警按鈕等適老化設施,便于老年人安全洗浴。
為切實幫助困難群眾緩解心理壓力、化解負面情緒,西安市新城區依托多個社區設立了“美心工作室”,廣泛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此外,針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日常照料護理責任落實難、監護人“領錢不服務、服務無標準、效果無監管”問題,陜西多地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定期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上門探訪,提供助餐助浴、助醫助潔和心理慰藉等服務。
做大“資源池”
家住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太吉村的李斌(化名)今年11歲,與同齡人相比,這個少年過早背負了家庭的重擔。李斌的父母均患有三級殘疾,家里主要靠奶奶照顧,他放學回家后要幫忙照看1歲的弟弟,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了解到李斌的情況后,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整合救助資源,先后為其家庭落實了十項救助政策——家中四口人享受農村低保,父母均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本人享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和營養改善計劃、延安市特殊特困兒童救助等,并將其列為無錫愛心企業(人士)長期幫扶對象。這些救助服務免除了李斌的后顧之憂,也為他的家庭提供了一張強有力的“保護網”。
服務供給清單充足與否,決定了服務類社會救助的質量和水平。
“以社區為平臺,統籌銜接養老、助殘、托幼等關愛服務政策,整合優化慈善幫扶、志愿服務、對口結對、鄰里互助等服務類社會救助供給主體。”西安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王科峰說。西安通過縱向鏈接市、區縣、鎮街、社區等的救助資源,橫向鏈接從事服務類社會救助的社會組織、經營主體和社區慈善力量,構建“融救聯助”服務網絡,合力擴容社會救助“資源池”。
以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為例。對暫不符合政府救助條件或救助后仍有困難的群眾,政府部門可依托市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發布需求信息,社會組織可通過平臺內嵌的“資源鏈接”模塊,認領落實救助幫扶措施。“暢通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渠道,有助于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救助幫扶。”王科峰說。
持續擴容供給資源池的同時,能否留住幫扶資源,也是服務類社會救助常態化開展的關鍵。
2025年初,黃雁社區為支持其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的46家單位和70位個人組織了一場特別的表彰會。在楊瀟看來,這既是感謝,也是鼓勵。對于愛心企業和商鋪,黃雁社區還會通過社交媒體發布探店、推薦視頻,幫助他們擴大影響。“雙方互利共贏,創造持續惠及更多困難群眾的條件。”她說。
據了解,對在社會救助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力的慈善組織,西安在等級評估、稅收優惠等方面適當予以傾斜支持。
破籬優機制
家住宜川縣的張曉遠(化名)今年6歲,2024年突遭家庭變故。父親因白血病不幸離世,家里因治療欠下巨額債務;母親需要照顧他,無法長期外出務工,家庭陷入困境。
宜川縣融救助中心了解到張曉遠的情況,為其家庭落實了低保政策,還從他的興趣出發,為他爭取到通過“天使學位”學做“小主持人”的機會。
目前,宜川縣融救助中心先后協調16家社會組織和培訓機構,設立“天使學位”47個,免費為33名像張曉遠一樣的困境兒童提供武術、書法、舞蹈、足球等方面的興趣培訓。“堅持‘救基本’與‘助發展’兩手發力,社會救助提質增效才能利長遠。”宜川縣民政局副局長宋田說。
受訪人士認為,確保服務類社會救助常態長效,需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
“解決社會救助‘九龍治水’、資金項目分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需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融合各方力量,避免重復救助和救助盲區。”宋田說。
為更好回應困難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宜川以“大民政”思維破題,成立融救助黨委,由縣級領導兼任書記,民政局長兼任副書記,將縣民政局、退役軍人事務局、總工會、團委、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等7個部門單位黨支部納入黨委。2022年,當地成立縣級融救助中心,對21個部門單位的56項救助資金項目進行梳理整合和流程再造,實現歸于一口、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依托融救助中心平臺,當地民政部門聯合教育部門拓展“融救助+心理疏導服務”,聯合婦聯、工商聯拓展“融救助+志愿服務”,聯合人社部門、鄉村(街道)拓展“融救助+就業援助服務”,最大限度發揮政府的救助力量。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為困難家庭中有意愿人員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林草部門為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提供生態護林員就業崗位;鄉鎮街道設立一定數量的助殘敬老崗位,既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近服務,又能拓展困難群眾就業渠道。”宋田說,目前,宜川已累計為困難群眾解決就業崗位426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困難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